○郑心一
说到美食有三个人不能不提:苏东坡、袁枚、李渔。后两个人不仅有自己的美食食谱和专著,袁枚更是给他的厨师王小余专门立传。而“百事长随缘,饮食穷芳鲜”的苏东坡则在他的朋友圈文里留下了“东坡肉”、“东坡羹”、“东坡豆腐”等香涎千古的菜单……
皖东也有美食大家——吴敬梓。以至于张爱玲说,他们相府老太太看个《儒林外史》,就看个吃。里面的小菜饭、猪头肉、腊肉咸鱼、芦蒿炒豆腐干……数百年以降,一味相传,津津如昨。
美食,是乡愁最真实的表达。莼鲈之思,可以穿越万水千山,贯穿人生百年。所以,美食不仅是舌尖上的,更是脑袋里的,是一方水土的文化密码,是守望乡土的自觉,是遥望乡关的催成。因此,挖掘、瑰集地方美食,是继承,是光大,更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多维奠基。
“尅”是方言,也是动词,意思是“快速迅猛地做某事”。在皖东,“尅”的意思更直接,就是“吃”,画面感、力量感、亲近感极强,美食当前,虎掷龙拿,不端架子,直接体贴。皖东美食好尅,皖东人也欢喜尅,所以关于尅,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二十四节气里的滁州味道》就是一道好看又好尅的视觉盛宴。它挖掘集成了数十道皖东美食,而且把美食放在特定的季节里,正是应了“食应时而作”的自然之理,所以在选题立项上是非常高明的策划创意。食材者,时材也,应时而生者,才够本色本味,至性至美,只有特定的季节,特定的地理,特定的气候条件下生成的物产,才具备加工出独特美食的条件。所谓“菊黄蟹肥”“桃花鳜鱼”就是这个道理。滁州,位居江淮之间,气候上属于江淮分水岭地带,物产上南北兼集,口味上四方汇通,经年积岁,发育化成,于是就有了池河梅白鱼、炉桥桥尾、雷官板鸭、秦栏卤鹅、刘府卤猪蹄、马厂羊肉面、滁州贡菊、西涧春雪……或是风味秘制,或是地理特产,遂有滁州味道。
二十四节气是二十四扇窗口,不论是蓬门柴扉,还是高阶朱户,轻轻推开每一个季节的门窗,家弦户诵的是或浓郁、或清淡、或隽永的烟火气息。这气息里有滁州的历史、滁州的文化、滁州的民俗,甚至滁州人的喜好脾性。所以,《二十四节气里的滁州味道》在选题的角度上先胜了一场。
在表现形式上,采取的是“视书画”三位一体的组合拳。当下是读图、读频时代。《二十节气里的滁州味道》采取的是短视频、精制作。视频的文字辞约义丰,简白雅正,既有唐诗宋词,又有明清小品,也有现代诗歌。在拍摄编辑以及后期制作上,画面或磅礴大气,或细切精微,干净精整,衔接顺畅,颇具“舌尖上的中国”的样范。视频呈现的皖东四季风情画卷,里閭深巷的市语人声,南船北马的驳杂乡音,老卤配方里的神秘符码,令人“尅”欲蠢蠢的美食铺陈,好看又耐看,从而在各家平台上掀起了上亿人次点击的滁州飓风。这回滁州味道,搞大了。
同时,组织者、主办方还邀请十多位滁州本土作家,就他们各自熟悉的滁州美食,写历史、写沿革、写传承,爬梳剔掘,充分发挥文字的宽容性、延展性、周密性,在广度和深度上,将《二十四节气里的滁州味道》和盘托出,“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让滁州味道更清晰、更浓郁、更立体。集成之书,势必成为滁州开山意义上的美食大成。
榆木先生是近年安徽出现的实力派漫画家,其作品特点是重人文,亲民生,接地气。每每三笔两笔,便写出场景趣味和人物生气。他的加入,用漫画的笔法系统呈现皖东美食,不仅在安徽,乃至在全国也不多见,无疑给滁州味道里又添加了一方增色提鲜的佐料。
《二十四季节里的滁州味道》,讲的是吃,拍出来的是画,谈出来的是古,引出来的是情。是家园、是烟火、是乡愁,更是一本从侧面徐徐展开滁州魅力的三维立体的卷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