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再雷 刘 峰
“这里的环境太好了,虫鸣鸟飞、绿树红花、亭台水榭,简直就是世外桃源,我每天都要来这边转几圈。”8月14日,在泉坞山城郊森林公园,正在休闲锻炼的市民王先生高兴地告诉笔者。据他介绍,这里以前是采矿区,到处都是乱石堆,路也不好走,还有人往这边乱倒垃圾,离老远都能闻到臭味,如今完全变了样。
近年来,定远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治理项目化、项目产业化、产业绿色化的要求,加大废弃矿山的治理力度,通过废弃矿山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等方式,走出了生态治理的新路子,让废弃矿山重现绿水青山,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泉坞山位于定远县城北部四公里,曾作为一座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开采矿山,开采结束后,留下了一座千疮百孔的无主矿,导致山体满目疮痍,百米深的采矿坑犹如一道伤疤,裸露的岩石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这里因开采造成山体西北部植被大面积破坏,损毁面积达15.9公顷。开采形成的高陡边坡以及造成的岩石破碎,使得边坡稳定性差,破坏了岩体自然结构,改变岩体座力平衡状态,形成了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极易发生地质灾害。周边群众一提起泉坞山,就说那是个乱石堆、垃圾场,成为周边群众心中的一块“伤疤”。
去年以来,该县采取“一矿一策”,积极推进矿山自然化、景观化修复,让矿区变景区。泉坞山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包括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消除矿山地质灾害隐患和危害、减轻矿石环境污染、恢复土地功能及植被重建、美化矿山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和保护地质环境,促进生态体系的良好发展。根据地勘结果,对稳定性差的边坡,采取消坡降坡、覆土复绿等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对于稳定性较好的坡面,积极采取防护措施,尽可能地保护矿山的自然景观及生态。“你看那个断面,就是我们特地保留的。”定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单正稳指着石头崖壁介绍说:“我们要让修复后的地块尽可能与自然山体融合,恢复原有生态景观,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共生。”
定远县在做好泉坞山矿山生态修复的同时,又投资2560余万元启动了定远县泉坞山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做好景观区、矿坑花园、停车场、环山道路(消防道路)、矿坑生态修复、给排水、路灯、座椅以及入口标识等。该县探索矿区生态修复的实践也让当地得到了实惠,生态修复后的泉坞山新增绿地面积64万平方米,成为城市“绿肺”,是居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带动周边地价亩均增值50至60万元。该县磁山、立山以及山南三座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后变成金山滴水森林旅游示范区,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和民宿业发展,实现矿山废弃土地资源的再利用。
为了让生态修复有规可循,该县聘请第三方编制《定远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整体实施方案》,将全县25座废弃矿山纳入生态治理范围,同步完成可研编制、立项批复等规定动作,计划投入治理修复资金4亿多元,分四期推进,力争在2024年前完成全部任务。截至目前,已完成一期修复任务3座,正在修复12座。
定远县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景则景、宜建设则建设”的要求,做到关停矿山生态修复与周边环境治理相结合、与土地复垦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考虑短期治理效果和长期生态效益。该县制定关停矿山修复标准,科学制定项目生态修复方案。为确保治理修复高质量,适时邀请相关专家全程参与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态修复过程中出现的业务和技术问题,确保整改达到预期治理效果。
在矿山环境整治中,该县建立健全部门执法监管长效机制,推动执法监管常态化、长效化,坚持不懈加强对重点区域、重要时段的执法巡查。同时坚持部门联动,着力增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分局、交通局、水务局、公安局等相关部门和乡镇政府联合执法效应,持续不断开展联合巡查,确保及时发现、及时制止违法违规采矿行为。该县还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建立健全政府、矿山企业、社会投资方、公众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同时,投资240万元安装矿山综合整治智能监控系统,对正在修复的废弃矿山进行多点位、全天候实时监控,用科技手段严防借生态修复之名行私挖滥采之实,避免出现“边治理边破坏”现象,做到矿山生态环境不添“新账”,确保生态治理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