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9日
第A06版:副刊

坚持改革不动摇 凝心聚力促发展

——感怀滁州四十多年改革发展历程

○陈家声

在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改革的春风吹遍滁州大地,历经40多年的开拓创新、拼搏进取,滁州市各级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带领全市广大干群同心协力、艰苦奋斗,现在全市工业上规模、农业上水平、商贸物流大提升。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财政收入370多亿元,跃居安徽经济总量“第三城”。现在的滁州,市场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美、宜人宜居,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一条条大道纵横交错、一个个公园幽雅宜人,城市变大了、变高了、变绿了、变亮了、变美了。“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面小康指数百强城市”……当前,是滁州综合实力跃升最明显、转型发展成效最突出、人民生活改善最显著的历史时期之一。我作为一名滁州人,一名热爱滁州、关心滁州发展的老共产党员,不仅为滁州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和自豪,更对滁州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充满期待和祝福!

在改革开放40多年奔流不息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历史时刻和历史事件值得铭记,值得赞誉和敬仰!1978年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巨大的风险,在土地承包到户的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签下“生死状”,将村集体土地“分田到户”,这一按,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留下了小岗人“敢为天下先”的不朽印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随着“大包干”的推行,全国农业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40多年来,被称为“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小岗村,高擎改革的大旗,深入践行“三个坚定不移”要求,推动农村改革闯出新路子、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乡村治理取得新成效。昔日出了名的“三靠”贫困村,如今已沧桑巨变,友谊大道两侧民居鳞次栉比、粉墙黛瓦,农家乐、特产店、农村电商生意红红火火,现代农业基地更是孕育着新的生机。2020年全村总产值达10.6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6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600元。先后获得“全国十大名村”“中国幸福村”“中国乡村红色遗产名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旅游名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诸多荣誉称号。发端于小岗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孕育了弥足珍贵的改革精神,必将永远载入中国发展的史册。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在享受今天美好生活的时候,不能忘记小岗村当年18位“大包干”带头人的事迹,也不能忘记当时的省、地(市)、县委一些领导同志的贡献,他们为了人民群众能过上好日子,不怕撤职、不怕开除党籍,义无反顾、旗帜鲜明地支持保护“大包干”,认为农业“大包干”到户,让农民有自主经营权,产品有自主支配权,会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是一条治穷致富路,坚持在滁县地区推行实施。事实证明,以“大包干”为代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打破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我国农业发展越过长期短缺状态,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扭转了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1982年,中央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这是一份毫不含糊地为包产(包干)到户正名的中央“红头文件”。之后,中央连续5年发出关于农村改革的一号文件,促使中国农村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深刻而影响深远的变化,农业大增产,农民大增收,农村大变化,这是推行“大包干”的历史贡献,也是滁州的宝贵财富。每当我回忆起这些往事,不禁由衷钦佩万里、王郁昭等当时的领导们坚持真理、不惧风险的斗争精神,心系苍生、视民如亲的为民情怀。2010年11月,王郁昭荣获“中国消除贫困奖——成就奖”,获奖评语中说,“安徽凤阳县小岗为中国农村改革钻木取火,他是那个让星火成为燎原之势的人。”他们的改革担当精神应当受到后人的尊敬。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和美好时刻,作为“大包干”的亲历者,我见证了滁州40多年改革发展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兴奋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在耄耋之年撰写此文,一是表达“拳拳之心”。二是希望现代人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贡献力量。三是可以使后来人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2021-07-29 ——感怀滁州四十多年改革发展历程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46160.html 1 3 坚持改革不动摇 凝心聚力促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