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美育已经成为一种刚需,卓越的生命之花需要用美育浇灌。
语文教学,也应注重以“美”育“美”,使语言、思维、文化和美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接受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人文底蕴。语文与美育完美结合,能真正实现为“美”而教的愿望。
其实,语文本身就是美的文化载体。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它生生不息地传承人类的文明,它涤荡污浊,提炼精粹,陶冶身心,它汇聚了美又展现着美。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打造审美的语文课堂。
□李 军(安徽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文本美读,增强审美体验
语文课堂上的琅琅的读书声传达着师生们对文本的审美体验。有的课文可能不需要老师大讲特讲,只要通过课堂上师生形式多样的“美读”就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何为“美读”?美读就是将文本中看不见的情气、情味、情理具体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声音形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是美读;以声音、气色、节奏,显示文章的风骨神韵,是美读;充满韵律形式的整体感悟,是美读;传达语音的意态情趣,是美读……
教学郑愁予的诗歌《错误》。可以教师范读,可以分角色朗读;可以按照原作读,也可以适当加以改编表演读。这样的美读,绝不是低级的重复,而是在反复涵泳、心领神会中的审美体验。
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说:“审美的语文课堂才、思、情、趣和谐统一,学生置身于春风化雨之中,怡情养性,储善求真,享受成长的快乐,镌刻下终生难忘的芬芳记忆。”我想,文本美读应该成为实现审美语文课堂的重要路径。
咀嚼品味,提高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主要靠咀嚼品味语言来实施。有人说过,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真正是世上最美的语言,情感、精神之丰富,文化内涵之灿烂,情意表达之细致、细微、细腻,令人叫绝。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当贾母问黛玉念了什么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后来,宝玉问她:“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
黛玉的回答为什么会出现前后不一的矛盾现象?值得学生仔细品味。当黛玉问“姐妹们读的什么书”时,贾母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认识两个字,不做睁眼瞎罢了。”此时,黛玉发现贾母并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觉得自己的回答有点冒失,所以宝玉再问她时就改了口。这一细节正表现了黛玉刚进贾府时“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小心的性格。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有这样几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教学时可以探讨问题:能否换成下面的句式?
“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通过比较,学生自然会发现原作的句式更美、节奏更美。
融合媒体,拓宽审美渠道
《语文课程标准》“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要求,“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学习运用多种媒体展开有效的表达和交流”。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图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跨媒介拓宽学生的审美渠道。下面是曹禺先生的《雷雨》中的一个片段:
周朴园(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
教学这个片段,在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话剧《雷雨》和电影《雷雨》的相关片段。话剧《雷雨》中饰演鲁侍萍的演员是慢慢地撕掉那张支票,而电影《雷雨》中的鲁侍萍是将支票拿到煤油灯上烧掉的。话剧《雷雨》忠于原著,电影《雷雨》作了改编,两种方式哪一个更好呢?在学生比较揣摩的基础上,教师把1987年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的晴雯撕扇子的情节播放给学生欣赏。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撕”,是一种过程,可以解恨,充分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烧,只能毁灭,它仅仅是比较短暂的瞬间动作,难以表达鲁侍萍此时此刻的心情。
这个课例,正是有效地融合了多种媒体,为审美的语文课堂助力。
开展活动,着力审美创造
语文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说:“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特别是“审美创造”大有裨益。比如,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活动,看课文插图写作活动,参观画展、书法展等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十分有效的审美创造活动。
统编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插入了一张照片。一位学生写道:“这张清晰的照片永远定格在1961年7月的某一天。手持稻穗、抿起嘴角、全神贯注的老人正是我们敬爱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你看,那片稻田是多么绿意盎然、充满生机!你看,那颗颗稻穗是多么金灿灿、沉甸甸!你再看,那位老人是多么精神矍铄、容光焕发!在‘当代神农’袁隆平爷爷身上,我真切地看到了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孺子牛’精神,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拓荒牛’精神,脚踏实地、专注田畴的‘老黄牛’精神。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尤其是心灵深处。”现在的学生并不是缺知识文化,而是缺乏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其根源恐怕在于我们的教学过分重视分数,而忽视了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于漪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真的不能太功利了,孩子没有生活。过去我每周六下午,一定带学生们出去。公园、灯会、虹口公园菊花展,回来以后孩子的感受就很丰富。中秋节月亮晚会,全是同学自己搞,抢着出节目,初中孩子可以写出上万字剧本。他们在追求美啊,你说多好啊!”
由此可见,打造审美的语文课堂,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有一颗非功利的心。当语文教学在努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时,我们千万不要忘了“以美启美、以美储美、以美立美”。
(作者单位:凤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