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24日
第A03版:副刊

用醉翁修文精神呵护母亲山

□务俊莎

曾经多少次游历琅琊山,漫步古道,醉情山水,却未曾留意过擦肩而过的历代诗文碑刻。近日,与好友再次登临琅琊山,品读了一些碑刻,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从南天门沿“二九径”下山,在“琅琊胜境”门楼前右侧的山崖上,赫然镌刻着明代诗人黄廷用的诗文“琅玡”。定睛一瞧那红漆描涂的诗文,顿有大煞风景之感。短短几十字的诗文,竟然出现两处疏漏。其一,原文“于今帝子曾巡御”中的“曾”字竟给描成了“鲁”字;其二,“不似琅玡汗漫游”的“漫”字也给描成了“浸”。

无独有偶。沿石径一路向下,来到“天蹊云径”石牌坊前,我们一行瞅了瞅旁边的“登山步道线路图”,意想不到的是,路线图上却将“天蹊云径”写成了“天溪云径”,“蹊”者,意为小路,这方石牌的意思显而易见,就是告诉游人,这是一条上山的小路;而“溪”者,意为小河沟。两者所表达的意思可谓大相径庭、相去甚远。

观赏了这样两处“风景”,不由心生感慨。因为我辈后人的不慎,竟让古人先贤,乃至于琅琊山蒙羞失色。遥想一千多年前,欧翁为了写出一篇美文——《醉翁亭记》,下了怎样一番功夫。公元1046年的某一天,受山僧智仙之邀,欧阳修于山中游览时立就《醉翁亭记》,为了把文章修炼得更加精美,他当天回府后,便亲自将这篇文章抄写了六份,第二天命两个差人分别张贴在六个城门上,同时,又派出六班锣鼓手,分别到各城门口,高喊:“滁州太守欧阳修昨日写了篇《醉翁亭记》,现张贴在此,敬请黎民百姓,过往商人、文武官吏前来修改……”

历经反复的修改打磨后,终于有了“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这篇美文绝唱。史料记载,文章问世后,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遇关征,以赠监官,可以免税。”我想,所以能引起如此强烈反响,恐怕离不开欧翁对文章的百般锤炼、精雕细琢。

一千多年来,我们的母亲山——琅琊山,正因有了古亭美文,才誉满天下、名动四方。我们在感谢大自然给滁州人民恩赐的同时,更应感谢欧翁一番精雕细琢后,留下的千古美文。作为后人,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这块千年难得的“滁州名片”,无论在这块精美的景体上做何样的营葺和装点,都应该秉持欧翁那样的精心用心、恭敬景仰的匠心精神,绝不让这块千古名片因我们的一丁点儿不慎和失误,出现任何瑕疵。这正是“翁去千余载,亭城人尤爱;山增和谐美,欧公醉堪慰”!

2021-03-24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34582.html 1 3 用醉翁修文精神呵护母亲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