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8日
第A06版:教 育

“手机不进校园”划清学生与手机界线

□戴先任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2月1日中新网)

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低头族”变得越来越多,未成年人也概莫能外,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现象也变得越发常见。数据显示,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不断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首次触网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6~10岁。对比2017年和2020年的数据发现,8岁前开始接触互联网的未成年人增多,表明未成年人网络“原住民”的特征越发明显。首次触网年龄不断降低,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现象越发常见,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有很大关系。

使用智能手机的未成年人越来越多,带来了诸多副作用。如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他们相比于成年人更缺乏自制力,容易沉溺于网络,患上手机依赖症。而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一些学校为了教育与管理学生,还采取了一些极端方式,比如有老师摔坏学生手机、学校管理者对学生手机进行集中销毁,或是令学生自己销毁手机……虽然学校这么做是为了便于管理与教育,初衷甚好,但这种做法太过极端,学生手机是学生的私人财产,销毁学生手机,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涉嫌违法。

对于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因为欠缺统一规范,导致学校对此的态度不一,有的严格管控,不让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违者甚至销毁学生手机,这就失之于严;有的则失之于宽,放任学生带手机进校园。

此次教育部印发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就对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现象进行了统一规范,让学校对于这一问题有了执行的“硬标准”,避免处理这一问题时进退失据、宽严失度,从而有助于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不是“一刀切”做法。如《通知》称,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而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另外,《通知》提出,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教师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极为常见,这么做教师虽然省事,却也容易让学生更加离不开手机,而过多接触电子产品,也对学生视力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也是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的应有之义。

“手机依赖症”成了学生成长的一大“敌人”,规定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学校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与手机拉开一定距离,为学生与手机划清明确界线,让教育能够隔离“手机辐射”。这并非完全让学生与手机“绝缘”,而是让学生与手机保持一个正常距离,从而最大程度地遏制手机带来的副作用,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议论风生

2021-02-08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31821.html 1 3 “手机不进校园”划清学生与手机界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