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8日
第A05版:来安新闻

“老把式”服了“新农人”

刘安洋

眼下已过冬至,虽然天气日渐寒冷,但张超的干劲却更足了。大棚里,张超育好的瓜苗都破土出膜了,正和父亲张贤德忙活着下基肥,为正月的定植做好准备。张超从2013年开始种地,算是个“新农人”,说服种地快40年的“老把式”父亲跟自己搞反季节果蔬,可是费了一番周折。

在东台学了一手

张超学的是计算机专业,2010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漂泊,挣的钱勉强够自己花销。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浙江东台的朋友那里玩,不仅在原产地尝到了全国有名的“8424”西瓜,还被当地的西瓜种植产业震撼到了。据朋友介绍,东台西瓜种植面积约30万亩,年产值超过30亿元,已经成为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

用科技之手巧打时间差,占领西瓜市场,是东台瓜农的一个秘密武器。东台的西瓜大棚种植达到95%以上,大棚早熟西瓜5月上中旬左右相继上市,此时其他大宗水果相继落市,新鲜水果青黄不接,而东台瓜则源源不断销往沪、浙等地,开创了“淡季不淡”的旺景。

回到单位后张超对东台西瓜念念不忘,想到老家父母亲也种了二三十年西瓜,每年只能应季上市,苦没少吃汗没少流却挣不到什么大钱,既心疼又感慨。索性,他瞒着家人把工作辞了,去东台找朋友学大棚西瓜种植技术。完整学习了一套群调技术后,他对回乡创业踌躇满志。

父子俩赌了一把

“什么?你个大学生要回来种西瓜?”2013年春天,不年不节的时点,张超拖着行李刚一回到老家舜山镇和平村,就遭到了父亲劈头盖脸的申斥。父亲不解,含辛茹苦地培养了一个大学生,就是想让这个独子走出农村、脱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怎么现在非要回来种地?种地自己可是太了解了,一亩地撑破天也就挣个两三千块钱,没什么弯弯绕子。

“我用大棚种西瓜,你露天种,我俩打个赌,看谁产量大、卖得好?我要赢了,你以后跟我后面种大棚!”双方平定情绪后,张超提出了这个赌约。“好,倒要看看你这个毛头小子怎么用大棚种西瓜?输了你就给我出去找班上!”面对“不可一世”的儿子,自恃有30年种瓜经验的张贤德爽快应约。当天,他们又找到村书记张贤江,做这场赌约的见证人。

彼时已过大棚西瓜的育苗时节,张超就先找张书记联系一个温室大棚,又从村里租了一个地势较高、排灌正常、深厚松软的旱地冷棚。那边,“老把式”按照多年的经验,清明下籽、谷雨移植、小暑上市,两亩地轻松收获8000斤瓜,挣了5000块。蛰伏了一个夏天,张超的冷棚搭建好了,8424的种子也从东台寄过来了。春节前育苗、正月里定植,张超白天忙着棚的活,晚上一有时间就跟东台的专家远程交流,还不忘时刻关注棚内的温度、湿度,及时采取保温、通风等措施,用大棚里的小气候降低外界环境对瓜苗的影响。

反季节挣了大钱

心疼儿子的老夫妻俩起早贪黑、忙里忙外,张贤德在下完第二年的瓜籽后,来到儿子的大棚里想看个究竟。与自己露地西瓜不同的是,大棚瓜坐瓜数量、果型大小基本一致,再听完儿子介绍自己如何整枝压蔓、人工授粉、疏果留果、合理施肥,“老把式”竟然有点汗颜。虽然自恃种瓜“老江湖”,但毕竟是土方法,不如儿子这般管理得精细。

在张超的精心栽培下,2014年5月底,大棚里的西瓜终于上市。由于口感好、纤维少、水分足、甜度高,在市场青黄不接的时段,两亩大棚瓜一个月不到就卖完了。最后一算账,刨去租棚和种肥成本,净挣万把块。可张超并未自鸣得意,卖完最后一车瓜的第一时间,就去找父亲商量自建大棚扩大规模的事。

输了赌约,父亲自此对张超刮目相看,自然支持他的“大棚事业”。2014年秋天,他们开始在自家的承包地上搭建大棚。目前,他们注册成立的“三山家庭农场”已联合其他几家农场流转土地205亩,建成大棚50亩。张超知道西瓜最忌连作,就自学黄瓜、莴笋等蔬菜大棚种植技术,提高大棚的产能。今年受疫情影响,果蔬价格明显上扬,张超挣了30多万元,自家农场也被认定为“县级示范家庭农场”,可谓双喜临门。

创业7年,张超似乎从没闲下来过,他也不相信什么创业的“7年之痒”。西瓜育苗前,张超找张书记申报了2021年的产业扶贫项目,计划再建80亩大棚,扩大产业规模。第二场雪如约而至,张超早早做好了大棚除雪增温的准备,他相信明年西瓜和项目都能顺利落地。

2021-01-18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29257.html 1 3 “老把式”服了“新农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