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7日
第A03版:副刊

2021年1月17日 星期日

文火细熬品秋思 课堂生成展个性

——记录《天净沙·秋思》漫谈课

□曹新悦

马致远元曲经典之作《天净沙·秋思》,我已经是第二次执教,却因为学生们的启发,有了各种课堂生成性的思考。

惯例,让孩子们先背诵再讲解。短小精炼,又皆是朗朗上口之句,孩子们背得很快。

我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对作者稍作介绍。“曲状元”此作品被称为“秋思之祖”,我们能不能品出其独特之处?

我带着学生在学习这首元曲之前,特别关注了一下《诗四首》这课中,其他三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孩子们很快发现了这首元曲的用词和其他三首诗歌不大一样,没有实义动词的加入,纯用了形容词和名词。

全由意象堆叠,区区二十八字而已。

激发想象和联想,是古典诗歌教学的有效途径。于是,让学生描绘出他们读到每一句所能想象到的画面,扩写每一句所展示的画面。在简单的分组准备之后,孩子们开始尝试着描绘出他们所能拓展出的画面。

深秋时节,枯朽的藤蔓裹缠着老树,一只乌鸦在树枝上立着,不时地发出嘶哑的鸣叫。第一句的意思大家都没有什么争议。

但是,第二句他们讨论的时候,出现了分歧。一个孩子站起来就说,“清澈见底的小河之上,有一座弯弯的拱桥,在河水的一边,立着几栋房屋。”另外一个孩子举手,“秋天的水面上不大可能是清澈见底的,落叶风沙,我认为是曲曲折折的小河之上,有一座弯弯的拱桥,在河水的一边,一户人家,孤零零地立着。”

“哦?你们小组并没有达成统一呀,一种是河边几户人家,一种是河边一户人家。为什么是这样呢?”我抓住问题不放,孩子们面面相觑,眼神茫然。

“那你们再想想,一户或者几户哪个更贴切呀?”学生眉头紧锁,一时无言。“那好,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下。”

我们分析到了“古道西风瘦马”,一个学生抢着发言,“古老的驿道上,西风呼呼地吹着,游子骑着一匹很瘦很瘦的马奔跑着。”

“哦?很瘦很瘦,有多瘦?能不能换一个贴切生动的词语替代一下?”

“瘦骨嶙峋!”底下的学生在提示他,“消瘦羸弱也可以!”

“你认为呢,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同意的。”

“你刚刚说了,马是瘦骨嶙峋消瘦羸弱的,那么,他可以如你所说飞奔着?”

“嗯……不能……应该是慢慢地走着。”

“马是消瘦的,累了怎么办?”

“嗯,可以休息一下。”

“那就是慢慢地向前行着,走走——”

“停停!不时舒口气歇歇。”

“嗯,十分富于即视感的画面!”

在古老的驿道之上,秋风萧瑟地吹着游子的头发衣襟,他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羸弱不堪的老马,慢慢地向前行着,走走,停停。

最后一幅画面,学生们讲到,夕阳落山的时候,这个伤心欲断肠的游子在异乡。我只是提示了一点,那就是游子为何欲断肠。学生们很快提到思念父母,思念妻儿,思念朋友。

这个时候,我们回到了原来的问题,“小桥流水人家”,此一句提到的人家,孩子们产生的分歧需要怎样的定论?那么任由他们先讨论为妙,于是课堂之内很快分成了“一户派”和“多户派”。

“一座弯弯的小桥,桥下的小河向远方延伸,曲曲折折。在桥的一边,坐落着一户矮矮的草房,伶仃地立着。”

“对,屋内或许还有一位孤独的老人家,风烛残年,倚门望着子女远行的方向呢。”

“是的,必须是这样,才更能显出游子羁旅之思!”

……

“不对,也很有可能是好几户人家呢,虽在秋风萧瑟中,一座弯弯的小桥,水面之上,飘着落叶,寂寥无声。而大家庭却热烘烘地聚集在一起,好不热闹。这样才能和游子两下对比,显出其乐融融的温馨氛围和孤独飘零的忧伤之感的对比!”

“是!这样就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岂不是更能引发游子的思乡之情么?”

“嗯!我同意这种想象,更有意味!更有诗味儿!”

……

讨论仍然在激烈的进行着,我做了一个手势,示意孩子们停下来,听我说两句。

“其实,你们想象的内容都各有道理,都能够言之成理,正所谓‘诗无达诂’。诗人的情感表达常常就是一瞬间的心声,某种景物某件事情某个人都有可能触发他心底里的感动,所以诗人是敏感的敏锐的,一定是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的人才能做出好诗!而我们作为读者,是对于诗人所做的诗歌进行一种再创造,我们在他呈现给我们的文字之上去合理想象和联想,去符合逻辑的思考,或许能够读出诗歌本意之外的精彩意蕴,这就是读者的高妙之处。所以,没有对错,没有高下,甚至也没有定论。因为诗歌让我们愿意去想象去联想去体验喜怒哀乐,这本身已经是诗歌的意义了。”

于是,这节课,就以此语结束。留给我的思考是,当孩子们有灵动的思想冒出头来的时候,不要担心控制不了局面,请给他们讨论的机会,留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让思想碰撞成为课堂的延伸,成为可贵的课堂生成性的资源,因为这是极其宝贵的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财富,也会成为孩子们难忘的课堂记忆,或许就因为一次思想的点燃,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思考或写作的热情。

有人说,一个孩子能在好多年后记得语文老师的一节课的精彩,就已然是老师大大的成功了。我不需要成功,我只希望每节课能留一点点的空间,能够让思考和讨论成为孩子们语文生命的常态。

(注:《天净沙·秋思》为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内容)

2021-01-17 ——记录《天净沙·秋思》漫谈课 2021年1月17日 星期日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29115.html 1 3 文火细熬品秋思 课堂生成展个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