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哲
家乡的老火车站经历了一年之久的翻新改造之后,终于在千呼万唤之中落地建成投入使用。一时间,消息从小城的各个角落散出,从大大小小的微信群里辐射开来,所到之处,皆是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气氛。我也很开心,终于不用每次回家高铁再转公交车来回奔波辛苦了。
正好找个由头抽空回趟家,于是迅速买了车票。把车次和到站信息发到家里的微信群,不多会便收到父亲的回复:“你是第一波进新站。”我欣喜,仿佛小时候赶时髦穿上了新衣一般,这次居然误打误撞买了头一班停靠在新站的火车,于是心里暗自快活起来。
小站虽小,但历史久远。坚固的站台是上个世纪清政府留下的印记,有一次我和妹妹散步于此,感慨着车站实用的设计和敦实的用料。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在动荡不安的日子,在快速繁荣迭代更新的时间里,老站,一直坚守着,成为了几代人的绵长记忆。
我对老站怀有惆怅的感情。记得小时候生病,爸妈带着我去南京,需赶最早一班的火车,才能在医院里拿到相对靠前的号,这样才能顺利算好时间搭乘下午返乡的列车。于是,在朝阳依旧朦胧,繁星还未褪去的初夏清晨,我和爸妈站在老站的候车大厅,睡眼惺忪地等着即将到站的火车。那时候车站外的小店里总是常年煮着热气腾腾的茶叶蛋,店老板们更是热情洋溢地招呼着南来北往的旅人到自家店里吃各式炒菜和炒饭。彼时的我,很是羡慕大人们可以潇洒自在地买着茶叶蛋,吃着大碗的蛋炒饭。因为我总是在家里快速地吃好了早餐,被带到火车站,是没有机会尝到看着垂涎三尺的外食的。直至老站拆除,开始扩建了新站,尝到车站门口的茶叶蛋的愿望仍旧没有达成,不知道,口味到底如何。
老站同样也承载了我长大后外出求学工作的浓浓乡愁和往来奔波后家乡对我的心灵抚慰。北上求学,需要跨域近九个省。几千里的漫长时光里,老站是我出发的起始点。那个时候,我常常一个人拖着巨大的行李箱,书包里,都是被家人塞满着的各种特产:那是可以分享给天南海北同窗们的家乡风物,是在经过了狭长的地图板块之后依然眷恋的人生本味。后来南下工作,为了达到最大效率化,常常达乘夜里的火车回家。在绿皮车里,我躺在不大的铺子中,感受着铁轨之间不规律的碰撞,就这样入了眠。偶尔也因为时间不赶,特意选在白天坐车,这时候便可以拿着一本书,沿途翻阅,偶尔停下来看着窗外的风景,感受着因路途的变化所带来的各色景观。这是我很喜欢绿皮车的一点。
随着高铁动车的普及,也因为老站停靠列车的车次不能满足我的时间需求。我经常需要乘车到别的高铁站,这样才能回到工作所在地。这种不能一车到达的繁琐愈发凸显出来。我经常能够听到诸如此类的话:“动车能不能停靠老站?明光高铁站什么时候才能建成?”等等等等。看来,饱经风霜的老站确实需要注入新鲜血液了。于是,真的开始动工新建了,在原先的旧址上,在经历了长达一年之久的疫情之后的新站,终于赶上了2020年末的小尾巴。
还未下车,我按捺不住地在家里的微信群炫耀一番:“本人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刚好可以赶上新站建成使用的头一波”。顷刻间感受到了来自各地亲人们的羡慕和激动之情。看来,新站的建成,对于小城的人们来说,着实盼望已久啊。于是,下了火车,四处观察:啊,是高站台,不需要再提着行李费力地下车了。是灯火通明干净整洁的过道,是方便快捷的取票大厅,是大而宽敞的候车室!我小心翼翼地掩饰着内心的喜悦,拍了照片发到群里。虽然长大之后,旅途之中,见过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火车站。但是,只有家里的火车站,才真正让人感受到归属感。
时隔一年之久,我又重新站在了家乡的火车站上,出站后迎接我的依然是人头攒动的乡音乡情。这种感觉,可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