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7日
第A06版:副 刊

滁州四牌楼

○张如奇

滁州古城内,过去有个地名叫“四牌楼”。四牌楼位于滁州城南大桥(古永济桥)向北约五十米处,当年是一个四路相交的十字路口。南北与今天的南谯北路相重合,东西,一路向西大桥,一路通往文德街(古学宫),是明清两代滁州较为繁华的十字路口。

四牌楼不是一座“楼”,而是一座私人建造的四门牌坊。明代中叶,滁州孙家,经过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先后出了两位举人、两位进士。为了向社会昭示其家庭荣耀,于嘉靖十八年前后,向朝廷申请,在家乡滁州城这个四路中衢的繁华地段,建了这么一座形制较大的石质牌坊。

牌坊分上下三层,立体结构,四门分别对应着东西南北四条道路。远远看去,形似层楼,滁州人口顺,称“四门牌坊”为“四牌楼”。

申请建造这座四门牌坊的人家,是滁州城内一户姓孙的人家。孙家自其曾祖父孙和开始,就注重培养子孙读书学习,坚持走科举之路。孙和的儿子孙允恭耕种之余仍手不释卷,勤奋学习以求进步。最终于明朝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在参加丁卯科乡试中获得通过,成为孙家第一位举人。以后,孙和的孙子孙序在乃父孙允恭的影响下,更加刻苦勤奋读书,又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在癸卯科乡试中获得通过,成了孙家第二位举人。

父子二人继续努力,锐意进取,一心想有所突破,再次金榜题名,可惜,虽经过多年努力,却始终没能突破会试这一关。父亲孙允恭后来去了江西就任朝廷委派的赣州府学教授;儿子孙序也去了福建任了三年时间的福建建宁府推官。

孙家在依靠科举追求功名的道路上,并没有到此止步。到了第四代,开始蓄势发力,祖、父的愿望终于在这一代得于实现。

最先实现这一愿望的是孙和的曾孙孙存。

孙存是孙序的第一个儿子。孙序中举的时候年龄已经很大了,他的原配一直没有为他生下个男孩。明代有个条例:各地府、州、县学中的廪膳生、增广生甚至附生,经考试选拔,成绩优秀者可以送国子监读书深造。孙序当年通过努力,通过了这一考试,进了国子监读书。在京城读书期间,有人给他做媒,他又娶了一位北京宝坻县的女孩李氏。李氏娶进门的第二年就为孙家添了个男丁。孙家缺丁,所以,男孩起名“存”,本意存续香火。谁知孙存不仅生得健康,还很聪明。首先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参加癸酉科乡试一举中举,紧接着第二年,又在正德甲戌科(公元1514年)殿试中进士及第,荣登二甲第4名(二甲共135名,三甲取258名)的好名次,与状元、榜眼和探花只差一步之遥,与二甲第一名的传胪也仅仅在伯仲之间。这一喜讯震动了滁州,孙家上下为之振奋。

孙序的原配黎氏自孙序娶了侧室之后,也生了个儿子,起名孙孟。黎氏看到侧室李氏的儿子考中了进士,哪敢落后?鼓励孙孟刻苦读书,向哥哥学习,一定要奋力赶上。果然,经过一番努力,十七年之后,孙孟也在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的辛卯科乡试中中了举人,又经历了七年刻苦努力,终于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在戊戌科殿试中榜,排三甲第98名(三甲共222名,二甲当时取95名)。虽然成绩不如哥哥,但获赐同进士出身,也算进士及第了。

封建时代,考中进士就意味着享受功名利禄。兄弟俩哥哥仕途最平顺,孙存先任祠祭司主事、精膳员外郎、主客郎中;以后又分别任赣州、长沙、荆州、处州,四州知府,最后升浙江布政使司参政、河南左布政使。明代的地方官制,各地布政使为行省最高行政长官。弟弟孙孟进士及第以后则授都察院都事,转户部员外郎,最后转地方任杭州府知府。

封建社会,有了身份地位都想光耀门庭,他们为了向社会彰显孙家三代人的荣耀,向朝廷申请,于滁州交通最繁忙的四路交叉路口骑路建了这么个四门牌坊。

牌坊为立体四面形,每面一道门,每门正对着一条道路,南来北往的人都会从这道牌坊下经过,抬头一看就知道这是谁家立的牌坊,为什么立这道牌坊。孙家的事就会自然不胫而走,无翼而飞。

四门牌坊的主体由四根方形石柱组成,石柱上方连续三层石梁,每层石梁由一块雕花石板通过类似于木构件的卯榫结构,将花板穿插锁定在两根立柱之间,最下一层做成飞檐。

因为孙存仅是个地方官,所以,牌坊的四根石柱上只能雕刻蝙蝠、鹿、荷叶、麒麟等民间寓意福禄寿喜的动物与花鸟图案。牌坊总高约6米,每门宽约5米,四门门径约有4米。

这样的牌坊在全国的其它地方,也许还算不上大规格的牌坊。因为孙存、孙孟毕竟不是朝廷重臣,更不是皇帝的宠臣,所以,牌坊在形制上受到限制。但孙家的这个牌坊,虽不能雕龙刻凤,但它一样可以有四根通天柱,又是全石质立体结构,无论从规模到材质,在当时的滁州已经算是绝无仅有的了。

牌坊一直保留到解放后。1954年,滁州城因为道路扩建需要,牌坊被政府相关部门拆除。

2020-09-17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20173.html 1 3 滁州四牌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