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7日
第A06版:副 刊

之十三:老街上的戏园子:小戏园

在全椒,小戏指的是庐剧。庐剧是全椒流行的主要剧种,旧称“倒七戏”。

庐剧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旧时寺庙每逢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半会期唱的庙会戏;集镇每逢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逢集时戏班子唱的集贸戏;带有还愿性质的还愿戏;赌场开赌唱的又称“两头红”的赌场戏;端午、中秋唱的节令戏;遇到修桥、造闸、筑路类公益筹钱募捐唱的募捐戏等等,几乎都少不了庐剧的身影,每年冬春两季格外活跃。

全椒境内的“小戏班”,大多从肥东、和县、含山、巢县流入,本县组织的很少。均为唱“水词”(无固定台词)的草台班。“小戏班”没有正规乐队,一两个会拉胡琴的再加上一个会敲打锣鼓的,全班人马不超过十个人。服装、道具简陋,一般自制为主,少数从大剧组购买。化妆更为简单,演出前,演员对着镜子自画,忙不过来的互相帮忙。“小戏班”比较流行的剧目主要有《游地府》《秦雪梅》《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此外还有不少自编、自导、自演的折子戏。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各地纷纷成立业余剧团和大众俱乐部,“倒七戏”得到了整理和发展。据《全椒县志》载:1952年全县有农村业余剧团九个,剧目有《挖穷根》《王秀鸾》《穷人恨》等,这些剧目配合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起到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1952年秋,巢县烔炀河“同意庐剧团”为全椒县接收,次年结合“戏改”,“同意庐剧团”改为全椒县“大众剧团”,后又更名为“全椒庐剧团”。1955年,由“大众剧团”全体演职员自筹资金一万元,在县城后街北端东侧朝西建造了一座土墙草顶、毛竹支架,可容纳800多人的“大众剧场”,全椒百姓称之为“小戏园”。剧场内座位是木棍长凳。1960年,剧场安装了木板长椅,舞台装上布幕和筒易灯光设备,更名为“百花剧场”。1978年,“百花剧场”因过于简陋被拆除,被1976年破土动工、1980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的“南屏影剧院”所取代。

“全椒庐剧团”的成立,使庐剧这一剧种在全椒扎下了根。1961年“全椒庐剧团”转为国营剧团,剧团的“放水戏”变成了定本戏,并置有灯光、布景和幻灯字幕。陆续上演了一些现代戏,如《社长的女儿》《夺印》等。这一时期,县剧团自己创作的剧目有《施金山》等。此外,上演的传统剧目有《生死牌》《三看御妹》《半把剪刀》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由于庐剧要表现新的题材,其曲调也作了相应的改进。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庐剧像京剧及其他传统剧种一样,被贴上封建主义残余的标签,替“牛鬼蛇神歌功颂德”的庐剧团改为“文工团”,大唱语录歌,只演“样板戏”,庐剧的发展受到了重创。十年动乱后,“文工团”又恢复名为“庐剧团”。从1978年起,除了县庐剧团外,不少乡、镇成立了职业、业余剧团。据统计,到1980年,全县共有29个职业、业余剧团,演职人员达600余人。其中武岗区庐剧团白手起家,固定资产达4.5万元。职业、业余剧团的兴起,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繁荣庐剧文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全椒庐剧团”从成立之初到1984年,演出过许多传统剧目,如《桃花女》《秦雪梅》《休丁香》《郑小姣》《占花墙》《三请樊梨花》《王清明招亲》《卖花记》等;改编上演的有《七仙女送子》《王华买父》等;移植上演的有《慈母泪》等;创作上演的有《吴敬梓》《冒尖戶的喜事》等。涌现出一批优秀演员,如擅长花脸、老生,演出时声情并茂、嗓音高亢嘹亮的杨青山先生;戏路宽广、嗓音圆润、做功细腻,不但可演刀马旦、青衣、老旦,而且可以反串小生的唐葆霞先生。同时培养了能编会导、器乐全能的许良骥和马康宁先生。

1984年开始,由于农村村办和户办电影队的出现,再加上城乡电视机的普及以及乡镇录像点的不断增加,庐剧演艺团体新老艺人的脱节,戏迷观众的断层,庐剧像京剧等剧种一样,上座率明显下滑,庐剧又一次迎来了寒冬。

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精神层面追求、对以庐剧为代表的本土文化情节的渴望也日益高涨。我县青年庐剧表演艺术家盛小五和他创办的以全椒人为主体的红星庐剧团的发展壮大,足以说明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动听的唱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庐剧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群众艺术。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地方剧种,庐剧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特别是来自广大农村的观众,在民间戏曲逐渐衰落的状况下,却对庐剧的喜爱始终未变。

1973年出生在古河镇大同村汪畈村民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的盛小五先生,自小,他就表现出了对戏曲的酷爱和表演天赋。从一位出身清苦的农家孩子,到连续五次稳守省《相约花戏楼》的擂主宝座;从录制碟片《珍珠塔》《王婆骂鸡》《逼母讨饭》形成经典曲目到无数的戏迷追捧;从对庐剧事业的热爱到对发展庐剧事业的历史责任担当中——让我们看到盛小五先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庐剧表演艺术家和不可多得的艺术多面手,也让我们看到了庐剧的未来和希望。

2020-09-17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20172.html 1 3 之十三:老街上的戏园子:小戏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