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竹欣 尹文健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里热火朝天,滁宁城铁项目推进如火如荼,池杉湖上百鸟齐鸣……盛夏时节,来安大地萦绕磅礴生机。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机遇中,来安紧紧依托毗邻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的区位优势,乘风而起,成为滁州市融入长三角的重要出口。
共建产业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
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安徽盛世高科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的工人们在自己的工位上各司其职,热火朝天地生产、检测用于动车、地铁的车门、电源控制箱等。
“我们是最早入驻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的企业之一。”公司副总孙剑群介绍,2011年,盛世高科公司看准汊河建设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的机会,将公司从南京迁至汊河产业新城。转移至汊河后,盛世高科发展平稳,两期项目均已投产,项目用地从50亩扩大到144亩。
来安县汊河新区,距南京江北新区仅13.5公里,地缘相连让两地建立起了天然的联系,2010年,汊河新区与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利用安徽省轨道检测中心、轨道研究院等现有平台,承接其中下游产业,不断壮大轨道交通产业规模,初步形成了铁路客车零部件研发、生产、销售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聚产生的效益吸引了更多长三角地区其他轨道交通企业入驻,2019年,来自浙江的硕维轨道正式入驻汊河新区。目前,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已入驻轨道交通企业132家,高铁七大类168个主要部件可生产近百个,成为中车集团轨道交通重要零部件供应基地。
织密交通网,立体化融入长三角交通体系
来到滁州(汊河)港,只见林立的塔吊挥动着长长的机械手臂,将一箱箱货物装载到运输船上。随着汽笛的长鸣,运输船缓缓启动,顺流而下,将滁州金弘安米业生产的这批商品送至上海。“自从滁州港开港后,我们发往长江沿岸的货物都选择了水运,货运成本降低了50%”金弘安米业公司董事长陈顺成说。
滁州(汊河)港位于滁河G104国道桥下游约3公里,与南京市江北城区隔河相望。港口共建4个1000吨级泊位,年吞吐量达208万吨,可有效降低企业运输成本。
“我们立足建设“大江北”交通圈,全面拉开内联成环、外联成网的区域交通大框架。”汊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敏香介绍,连接苏皖两地的汊河大桥将于今年10月份半幅通车,2021年全线通车,宁城际铁路项已进入架梁施工阶段,计划于2022年6月30日全线通车试运营。滁州港至G104集疏运项目也正在稳步推进中,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拓展滁州(汊河)港水运的通达度,打通大江北水陆融合通道,立体化融入长三角交通体系。
对话绘蓝图,构建滁宁跨界合作新亮点
今年7月4日,来安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率团赴江北新区对接顶山—汊河省级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截至目前,该片区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策略研究已出初步成果。
去年10月份南京市党政代表团来滁考察以来,双方往来密切,高层会晤频繁,大到建立合作机制、谋划共建项目...小到人才交流、产业招引,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基本形成。
汊河新区内80%的企业来自南京,因为地缘相近,交通便利,存在着大量的“跨省上班族”。今年年初,新冠疫情发生后,两地政府迅速走到一起,他们启动联席会议,共同成立复工复产协调小组,围绕龙头企业,梳理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开辟物资运输专用通道,开出复工专线,解决两地员工通勤问题,“我们通过人员流动互认、运输车辆共保、应急物资互帮,确保配套企业全部复工。”汊河镇党委书记程永政说。
今年4月,南京江北新区与来安县共同启动了《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策略研究》编制工作。两地联合成立“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推进小组,协调研究解决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推进示范区建设。目前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策略研究已出初步成果,注册资金10亿元的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已经成立,双方在经营范围和合作模式等方面达成初步统一意见。
为了加快融入长三角,来安还联动开设长三角“一网通办”服务专窗,企业事项实现异地办理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