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31日
第A03版:副刊

把“粒粒皆辛苦”的画面 定格在青少年的心里

□郭元鹏

最近这段时间,“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火热话题。校园“舌尖上的浪费”也是“画风惨烈”:餐桌之上的残羹剩饭;垃圾桶里的整个馒头;煮熟的鸡蛋还没有剥皮就被丢弃,好好的鱼虾挑上一筷子就因为“口味不好”而浪费。“粒粒皆辛苦”的诗歌,只是青少年嘴里滚瓜烂熟背诵的一首诗,而“汗滴禾下土”的辛苦青少年似乎已经很难读懂其中的真谛。对于校园“舌尖上的浪费”,不少地方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措施。然而,基本上都是处于“引导约束”的界面上,比如“剩饭罚款”,比如“节约奖励”,比如“善意倡导”。

要想管住“学生的嘴”,更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关注“学生的心”。说到底,制止校园“舌尖上的浪费”,要让“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在青少年的心中扎根生长,而不能只是“嘴里的背诵”。那么,如何把“粒粒皆辛苦”的画面定格在青少年的脑海里呢?

我们需要找到“青少年食物浪费”的根源,根源就在于孩子们对于“粒粒皆辛苦”根本没有切身体会,他们不知道“粒粒皆辛苦”到底“能有多辛苦”?眼下,网络上有不少“大胃王主播”,而青少年又是这些短视频的追崇者,他们看到的是“浪费食物的错误观念”,似乎浪费食物成为了时尚的事情。一边是网络上“错误的价值感”污染了孩子的心,一边是社会上“食物浪费很普遍”祸害了孩子的认知,也就有了“言传身教的浪费”带来的危害。青少年成为了食物浪费的“生力军”。

要把“粒粒皆辛苦”的画面定格在青少年心里,只有真正认知到了何为“粒粒皆辛苦”,只有见识到了何为“汗滴禾下土”,才能因为感同身受的强力记忆,而理解“皆辛苦”的“真辛苦”。当眼下的孩子连“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的时候,连“小麦”和“水稻”都搞不明白的时候,他们能知道珍惜食物吗?因此,笔者以为,应该从在青少年心里播种“粒粒皆辛苦”的种子上做些事情。

其一,打造校园“开心农场”。宁波市一家学校在校园开展了认知农事活动,建设了“一分农田”“一舍鸡鸭”场地,让孩子课余时间帮助管理,既感受了劳动的不易,又品尝了劳动的快乐,还能分享劳动的成果,如此一来“粒粒皆辛苦”的感受也就增强了。

其二,打造老家“农事之旅”。许多城市的家庭,其实都来源于农村,老家就在农村,亲戚就是农民。我们应该创造更多时间,让“城市的孩子”常回农村的老家去看看。父母带着孩子陪着老家的爷爷奶奶到田地里去看看,去简单劳动,就能感知“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就能知道一粟一米的来之不易。

其三,打造城乡“联谊之旅”。对于没有农村亲戚的“城市的孩子”,需要引导他们与“农村的孩子”结成联谊的对子。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让“城市的孩子”到山区,到农村,通过干些农活“当回农民”。收一天小麦,掰一天玉米,养一天鸡鸭,最起码不能再让孩子“五谷不分”了。

其四,打造感受“艰辛之旅”。今年暑假的时候,江苏沛县教育部门组织开展了“感受父母工作”的活动,组织孩子感受“建筑工地上的父母”、“农贸市场里的父母”、“夜市经济里的父母”,让孩子认知到“父母为了养育孩子确实不容易”的现实,用“皆辛苦”的画面换来了孩子切身的体会。如此一来,孩子对于生活也就有了正确的认知,也就会珍惜劳动成果了。

青少年的“舌尖上的浪费”,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他们只是停留在了诗歌里的“粒粒皆辛苦”上,而并不真正理解什么是“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因此,我们必须在青少年的心灵深处长播下“粒粒皆辛苦”的种子,才能长出“汗滴禾下土”的繁茂。

管住“学生的嘴”先要关注“学生的心”。最好的约束不是“剩饭罚款”,苦口婆心劝说,不如感同身受认知。

议论风生

2020-08-31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8968.html 1 3 把“粒粒皆辛苦”的画面 定格在青少年的心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