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4日
第A03版:副刊

防汛也要防病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连降暴雨,尤其我省遭遇了特大洪涝灾害,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便。夏季气温高热,大地潮湿,是各种致病微生物滋生繁衍的极好时机。汛期,特别是洪灾后,容易出现消化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呼吸道传染病和各种皮肤病等。

1.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来源一般是病人的排泄物,病人往往是进食了受污染的食物和水而发病,苍蝇是常见的传播媒介。

洪灾后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等。霍乱一般为无痛性腹泻,往往伴有呕吐,每日几次至几十次的腹泻,排出水样大便,患者四肢冰凉,双眼深深凹陷,严重脱水,治疗不及时可在发病后几小时到十几小时内死亡。

细菌性痢疾主要症状有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起病较急,高热达40℃以上。

伤寒、副伤寒主要症状有持续高热、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

2.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洪灾后常见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出血热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流行性出血热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起病急、发冷、高热,患者常极度疲乏,剧烈头疼,腰痛,眼眶痛,同时患者有“酒醉貌”。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家畜和家禽,临床上发病突然,患者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

3.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的致病原因很多,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和支原体等等,传染病病人是呼吸道传染病最主要的传染源。做好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首先需要做好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等呼吸道传染病的疫苗接种,巩固免疫屏障。

其次要注意早期隔离治疗病人、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有效的观察。可结合实际情况,在暴发时对重点人群特别是少年儿童和老人开展预防性服药。加强室内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挡口鼻,并注意手的卫生。

4.皮肤病

手足浸渍:常发生在手足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的人群中,主要表现为手足部位糜烂、脱屑和渗出, 严重的可造成局部感染和溃疡,通常位于手指、足趾间。

皮肤癣病:洪涝灾害时,由于身体一些部位长期浸泡在水中,加上生活环境温暖潮湿,易造成各种癣病多发。

洪水期以及洪水过后,需严防传染病的滋生和蔓延,把好病从口入关,病从皮肤关,重点做好饮食、饮水、环境和皮肤卫生。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滁州市二院有以下建议:

1.注意饮水卫生。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者符合卫生标准的桶装水、瓶装水等。盛水的缸、盆等容器一定要清洗干净并做到日常清洗。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剩饭剩菜和生冷食物,不到无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摊档购买食品。

3.注意环境卫生。不随地大小便,不随意丢垃圾。对室内外环境进行彻底清理,排除积水,清除污泥和垃圾杂物,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清洗家具,清理室内物品,对房间墙壁和地面进行消毒。做好防蝇防鼠灭蚊工作,预防肠道和虫媒传染病。居民可在居所内安装纱门、纱窗、蚊帐等防蚊、蝇设施;推荐使用蚊香、气雾罐、苍蝇拍等家庭灭蚊蝇措施。

4.保持皮肤干爽。避免手脚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尽量保持皮肤清洁干爽,预防皮肤溃烂和皮肤病。每次离水后,一定要洗净脚、穿干鞋。

5.注意个人防护。勤洗手,不用脏手揉眼睛,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尽量不接触疫水,必须接触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6.若有不适及时就医。如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要尽快就医,防止传染病流行。

2020-08-24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8472.html 1 3 防汛也要防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