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1日
第A03版:专版

关于“抓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专题视察报告

最近,市政协围绕“抓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主题,组织委员到定远县开展视察,采取先分组调研,再集中视察,最后组织专题协商的形式,深入了解脱贫之变、攻坚之难、振兴之举,提升了视察实效性,提高了建议精准度。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印象

从视察来看,我市七年集中攻坚,扶贫工作力度大、规模广、影响深,决胜成功在望。定远县摘帽,5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市)12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5.69%降至0.1%,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体收入明显增加。

(一)抓产业就业扶贫成效明显。“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扶贫,到村到户项目3.63万个,惠及7.46万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达3000元以上。“三业一岗”就业扶贫,惠及贫困劳动力6.3万人,人均年收入达1.8万元以上。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2471元增至11298元,年均增幅达3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9171元增至14487元,年均增幅达9.3%,连续5年超全省平均水平。

(二)抓要素投入扶贫成效明显。全市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7.2亿元,盘活存量建设用地5.4万亩,投入2.1万名各级干部精准帮扶。全市123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4年村均1.8万元增至34.7万元。“1112”市级领导示范帮扶和社会扶贫,累计51名市级领导、673家企业、54万各界人士参与助力扶贫,投资捐赠达10.6亿元,位居全省前列。

(三)抓“双基”建设扶贫成效明显。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90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比重达46%。村组道路实现全面硬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1%,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基本公共服务8类19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累计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246个,位居全省前列。

(四)抓民生保障扶贫成效明显。教育扶贫,累计发放国家资助资金2.07亿元,受益学生21.97万人次。健康扶贫,贫困户新农合参保率达100%。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完成2.37万户贫困户危房改造。社保兜底扶贫,实现低保、五保救助和残疾人补贴全覆盖,惠及3.72万户9.57万贫困人口。

(五)抓基层治理扶贫成效明显。开展基层组织“一抓双促”建设和“党建引领助振兴、村企联建促脱贫”三年行动,所有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得到整顿,首批243个规上企业结对帮扶200个村。开展志智扶贫,推广“一约四会”自治模式,所有镇村(居)均建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制定了村规民约。县级以上文明镇村占比达53%。

二、问题短板

(一)有站位,缺进位。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政治站位很高,工作很努力,但攻坚战不仅仅比目标完成,更重要的是比责任压实、比脱贫质量、比特色典型、比总结宣传、比精益求精、比优中更优。从结果导向看,近3年,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分别处于全省第16、第12和第13位,与我市经济总量“全省第三”的发展态势、与综合考核连续3年“全省三甲”的位置不相匹配,没有实现争先进位目标。

(二)有思路,缺产业。我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但总的来看,农业产业数量少、品牌少、链条短,缺少规模和龙头带动。从扶贫领域看,产业“科技化”水平不高,以传统种养业为主,“小、散、弱”现象突出;项目“乡土气”不足,联农带农“契合度”不够,带动性不强。全市1353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平均每个带动贫困户12.24户,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6.89户)。从农业整体看,“三产”融合不紧,智慧农业、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等多功能新业态开发不足。全市虽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5家,但多为粮油初加工,缺乏精深加工型、行业领军型企业。

(三)有机制,缺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建立了工作机制,但还没有快速整合、持续融合。表现在:机构不协同,两项工作的牵头部门是两套班子、两班人马、两线作战,一定程度上“各自为战”。政策不协同,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规划融合不紧密,且政策部门化、资金零散化、执行单线化。

(四)有资源,缺人才。滁州乡村资源丰富,但随着城市“虹吸效应”,全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78.9万人,在农村人员多为老、妇、幼、残,现代职业农民较少,农村人才短缺。

三、视察建议

(一)要提炼巩固好一批好做法,形成长效机制,持之以恒落实下来

在视察中,也有一些基层干部担忧,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一批好的政策,像产业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公益性岗位设置等等,现在看来很好,在脱贫收官后,能不能长期坚持下去还要打一个问号。为此建议:一是巩固解决绝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要系统梳理脱贫攻坚工作,找出哪些工作能转化为长效机制,将这些机制和措施固化下来,形成脱贫攻坚长效手册,以机制保障来推动责任压实、工作落实,推进争先进位。二是探索建立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解决绝对贫困后,治理相对贫困关键是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缩小收入差距。摸索滁州相对贫困标准,建立并完善长效治理机制。

(二)要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支队伍融合

扶贫“攻坚战”接近完成,乡村振兴“持久战”刚刚起步。目前两个领导小组完全可以更好融合起来,发挥更大效应。为此建议:一是推进两支队伍“并轨”。实施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一体化领导,一个班子,一套人马,两个牌子。二是做好两项工作政策“联姻”。将脱贫攻坚的“精准”理念、要素保障、全社会动员、考核评价等一些好经验、好机制、好做法嫁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尽早出台《关于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指导意见》和年度实施方案,列出有机衔接的事项清单、主要任务、路径措施、完成时限等。

(三)要坚定不移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龙头强,产业才能强,农民增收才能稳,扶贫成果才能巩固。这几年,我们抓农业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培育取得很大成效,但是还存在两个现实难题,一是外来龙头企业原材料本土化严重不足,二是本土龙头企业始终“长不大”,各地各部门虽然做了一些努力,但是总体进展不快。为此建议:一是下大力气推动外来龙头企业原材料本土化。各地各部门要成立专班,逐企征求意见,对于企业需求量大、适合在我市生产的原料品种,要积极组织规模化生产,满足企业需要。二是主动上门帮扶本地龙头企业“长大”。对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要列入重点扶持名单,每年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实行动态调整,尽快做大做强本地龙头企业。

(四)要借鉴外地成熟改革经验

目前,外地一些改革经验,从技术操作层面,已经很成熟,政府有路径方法,群众也支持,拿来就可以用。为此建议:一是农村宅基地改革争取年内拿到“许可证”。据了解,农村宅基地改革,省内省外都有试点,效果非常明显,受到了群众欢迎,基层肯定,部门支持。滁州作为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这项改革条件具备,方法成熟,关键是没有拿到“许可证”。这几年,我市相关部门也在积极争取,做了很大努力,今年要继续紧盯,争取年内拿到“许可证”。二是探索试点“名誉村主任”制度。杭州等地在实施村干部活力工程中,选聘非公经济优秀人士到村任职,“聘任一人、引领一群、带富一方”,效果很好。目前,我们村企联建结对已有200个村,今年可以再向前一步,选择20-30个联建结对村试点实施“名誉村主任”制度,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总结成效,力争明年全面推开。

编者按: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是推深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为全面了解我市脱贫之变、攻坚之难和振兴之举,7月14日,在分组调研的基础上,市政协主席汪建中率队赴定远县,围绕“抓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主题开展集中视察活动。8月7日,市政协召开“抓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专题协商会,为脱贫“收官大考”和振兴“深度破题”融接齐航汇聚各方智慧。

2020-08-21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8391.html 1 3 关于“抓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专题视察报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