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亮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南京市江北新区已升级为国家战略、国家级新区,毗邻南京的滁州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机遇。近年来,滁州抢抓一体化发展机遇,充分发挥面向江北新区“桥头堡”优势,聚力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GDP总量全省第三的历史性成就。然而,滁州仍然面临着经济总量小、区域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落后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用好都市圈溢出效应,打破发展“瓶颈”。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城区体量小、底子薄、基础设施不完善是我市,乃至整个安徽省的发展现状。只有举全市之力推进“大滁城”建设,提升琅琊区、南谯区的城市化水平。优化产业布局,打造“最美滁城”名片。充分发挥地理优势,以苏滁产业园、开发区为核心,以来安汊河镇、全椒十字镇为桥头堡,形成“一核两翼”的发展布局。充分利用好“明中都”“琅琊山”“吴敬梓”等知名度,通过兴建主题乐园、特色小镇等形式,挖掘旅游资源潜力。打响农业品牌,拓宽农副产品销售市场。强化南京都市圈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更好地发挥作为南京市“米袋子”“菜篮子”作用。适时举办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吸引南京市民、农产品加工企业前来采购。帮助农户建立南京直销窗口,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扩大优质市场占有率。
二、招才引智集聚英才,用好用活“弄潮儿”。大力引进“双一流”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当前,我市人才引进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无论是引进人才的数量,还是质量,均处于较低层次。要着眼于“来得了”,在优化引进待遇的同时,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培育机制;着眼于“待得住”,充分遵循人才发展需求,抓好人才团队建设,打造人才发展平台载体;着眼于“用得好”“流得动”,畅通“体制内”“体制外”人才交流通道。要充分利用好地理优势、交通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抢抓高等教育资源这一战略要地,以求贤若渴的姿态迎接外地高水平大学在滁设立分校,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智力水平和创新创造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探索城市互联互通,实现政务服务“零距离”。强化交通运输投入,压缩通勤时间。要主动加强与江北新区的交通对接,从来安县、南谯区、全椒县等多个方向打通两省交界地带“断头路”,携手推进宁滁两地交通基础设施互连互通,筑牢“对接大江北”的交通支撑。增设开发区、学校等重点单位到城铁进站口的公交班次,方便市民出行。增加宁滁城际公交来往班次,减少中途停车时间,探索“点对点”运输模式,进一步缩短宁滁两地通勤时间,打破空间藩篱。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互通互认。制定并完善有关“跨省通办”政策法规及实施细则,落实落细专人负责指导,确保“跨省通办”中出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明确自助终端机办理的电子认证材料的有效性,探索建立宁滁两地企业经营范围标准化登记制度,实现宁滁两地社保证明、公积金证明等电子证照、印章、档案的“跨省通办”,进一步深化互通互认的深度和广度。
(作者单位:滁州市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