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9日
第A06版:副 刊

之八:“胡新华”号银匠店

○江文林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椒民间银器制造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县城、集镇大街小巷里的银庄、银店、银楼、银铺林林总总,或制造,或买卖,一派兴旺发达景象。全椒西门“胡新华”号、东门的“大顺”号、“恒兴”号和“王义和”号、袁家湾的“吴祥太”号、“汪顺新”号、凤凰街的“庆昌”号和儒学街的“万花春”号等老牌金银首饰店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影响力和较高的信誉,生意兴隆,常年不衰。县城的“胡新华”号、“吴祥太”号和古河徐钧东银匠店还可以代制各种银质证章。

“胡新华”号银匠店老银饰的装饰纹样非常丰富,有人物肖像、花鸟鱼虫、自然风景、文字等。像长命锁就有“福寿三多”“双鱼进宝”“刘海戏金蟾”“踏雪寻梅”等多种锁饰纹样提供选择。深受百姓喜爱的银饰从孩子胸前的项圈、项链、银锁、银牌、手镯、衣铃、裤铃、鞋铃、头饰等大小不一的银饰品到女饰用的插在发髻上的簪子、银钗,戴在手上的戒指、手镯、手链,挂在耳朵上的耳环、耳坠和套在脖子上的项圈等也应有尽有,一应俱全。在那个年代,它们是家业昌盛、荣耀富贵的象征,而这些银饰也是驱邪降福、保佑平安、长命百岁的护身符。

银饰品多为手工打制,想要打制银饰品的人,会把银子带到银匠店里,店主或师傅当面称重量、定成色,一般会当面为顾客打制银饰品。记得我七岁时,爷爷拿着一块银元,搀着我到西门街的“胡新华”号银匠店准备为我打一副项圈。老板客气地把我们引进“L”字形柜台旁边的会客室,接过银元就吩咐徒弟用戥秤当面称出银元的实际重量,并告诉爷爷,保证不差分毫。说话间师徒俩开始忙活起来。那时,他们靠着简易炉子、吹风筒、小锤、锉子、钳子等“家当”,把银元熔化成条、拧长、抽丝、提纯,再到锻造、锤打、錾花纹、焊接,经过十几甚至二十道工序的锤炼和不断完善,约莫两个小时,一个令人爱不释手的项圈就出现在眼前。不是亲眼目睹真不敢相信,银匠的活计一点不比姑娘绣花简单,他们用粗糙的工具,做出精致的饰品,凭的是每道工序中的耐心和细心,靠的是精细二字。

银匠是一门传统的细致的手艺活,这种手艺少有传承,只有学艺。一般拜师学艺要先求师,即请亲朋好友从中说合,征得同意后,才能认师。“胡新华”号银匠店的小徒弟还是爷爷介绍的。认师时,由小徒弟的家长在全椒县城凤凰街的美洲酒馆置办酒席,请师傅到场,请爷爷作陪,议定学艺条件,然后再到师傅家里行拜师礼:先向行业宗师牌位行大礼,再拜师傅,最后拜师娘。一日之师,终身之父,师徒如父子,对师傅的子女以兄妹相称。从师三年,师傅一般只管吃穿,不给工钱。老师傅与徒弟的关系形同父子,教得仔细,学得专心,这样一门手艺才会得以传承。银匠的传承都是口传身教,除了个别心灵手巧的银匠可以依据当下流行的趋势进行创新,多数都是传承上一代师傅的手艺。

参师在银器业中较为流行。所谓参师,即学徒期满后,随师傅在外做工一年,取工钱的部分,其余留给师傅,以报答教诲之恩。也有原先学会一点手艺的人再去从师学艺的称为参师。

银匠的活计最忌讳的就是缺分短毫,他们把技艺和名声看成比自己眼睛都重要。“胡新华”号银匠店的店规就是“诚信无欺”。银匠店曾经收过一名来自乡下的学徒,因短金偷银、缺分差毫,被老板遣送回家。

银饰打制是一项古老的技艺,更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时光荏苒,如今的银饰制作,大多数放弃了古老的手工制作,选择了先进的机械加工方式。加上手工银饰的利润被一挤再挤,越来越多的老银匠选择了改行。依然选择银匠这个老行当的人已微乎其微,而这份坚守或许是因为他们对这门老手艺的恋恋不舍和对这个祖传行当的守望。

一个多甲子过去了,重新触摸“胡新华”号银匠店制作的项圈,我能感受到这久经打磨的经典,永不褪色的魅力,用心雕刻的精细。它展现了银器业匠人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坚守。

2020-07-09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042.html 1 3 之八:“胡新华”号银匠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