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1日
第A03版:西涧论苑

攻坚克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刘 兵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决胜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增加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度。必须坚持辩证思维、改革导向,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加大改革力度,激发改革活力,确保如期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坚持辩证思维,客观认识疫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影响

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复工复产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疫情对小康社会建设的影响,应坚持辩证思维,客观分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基础牢固,疫情不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一是经济总量规模再上新台阶。2019年我国GDP达990865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按年均汇率折算首次突破一万美元大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全国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0年稳居世界首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3.9%。二是发展可持续性增强。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居民消费能力快速提升,消费升级态势更加明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增长极增长带加快形成,经济发展优势空间持续拓展。三是社会民生持续增进。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连续7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340个贫困县成功摘帽,1109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既要看到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更要看到疫情危中有机。客观地看,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出现了消费需求下滑、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资金链承压加剧等问题,特别是国外肆虐的疫情,增加了外向型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但相比1-2月份,3月份的经济数据改善趋势明显,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新经济产业仍维持了较高速正增长。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科技应用在医疗诊断、远程配送、便民服务等领域多点开花,无人零售、数字营销、智能城市等新兴业态蓬勃涌现。

疫情防控凝聚了共识,激发了攻坚克难的民族精神。面对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协作、顽强斗争,凝聚起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疫情防控实践的过程是中国精神的“书写”过程,是中国力量的“展现”过程,也是命运共同体的“生成”过程。

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筑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出了向贫困发起总攻的动员令。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当今世界,贫困依然是最大的顽疾,中国之所以取得扶贫减贫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是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建立了完备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形塑了高效的扶贫开发治理体系,构建了有效的扶贫开发治理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348万人,2020年的任务是实现余下的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筑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攻克的难题,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确保精准脱贫靶心不散、力度不减,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坚决防止出现“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现象,增强脱贫成果的人民检视性与历史检视性。

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疫情防控。推动脱贫实践与疫情防控工作衔接,构造联动机制,推动脱贫攻坚与疫情防控相互协同。通过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讲好脱贫攻坚故事,表彰脱贫攻坚典型,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投身扶贫一线工作积极性,为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构隐性群众基础与动员力量。

三、坚持深化改革,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强调:加强改革创新开创发展新局面。目前,我国的小康社会建设已经接近尾声,预定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越是关键时刻,越要牢记总书记的要求,以不破不立的勇气推进改革,激活社会内生活力,用市场主体的内生活力点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推进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深化农村改革,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要围绕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这条主线,突出市场导向,把惠农、富农、强农政策向小农户倾斜作为“强弱项”的主攻方向,把加强对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的支持作为“促增收”的关键之举,把推进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公共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补短板”的着力点,多途径推进土地、资金、人才改革,释放改革红利,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深化民生领域改革,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要使生活在小康社会中的人们感受到社会经济平稳、政治清明、文化多样、民生改善、生活宜居。小康社会是否全面建成,不仅要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来进行衡量,更重要的是要由广大群众的切身感受来衡量。

深化科技领域改革,丰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提升创新引领能力,运用科技手段引领小康社会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自身发展优势、找准科技创新趋势的结合点与共振点,加快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政策链高效融合,构建更具活力、更有动力的创新创业生态链,着力打造中部科技创新新高地。

(作者单位:中共滁州市委党校)

2020-05-21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8976.html 1 3 攻坚克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