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03日
第A06版:副 刊

清明燕

□张淑兰

“三月里寒食又清明,燕燕钻满圪枣林……”清明时节,一阵婉转悠扬的童声回荡在陕北的乡村田野。母亲望着刚从南方翩翩而来的燕子说:“又到了蒸清明燕的日子了。”

从我记事起,每年清明节我们村家家户户都要蒸面燕。听村里的老一辈人讲,清明“蒸面燕”的习俗是为了纪念一位先贤。传说晋国重臣介子推陪晋公子重耳流亡外地时,重耳在饥饿难忍的时候,介子推曾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让重耳充饥。重耳当了晋文公后,想让介子推继续辅佐他,无奈介子推淡泊名利,不想做官,与其母归隐绵山,于是重耳就放火烧山欲逼他出山,结果介子推宁死不从被烧死于山中。后人为了纪念介子推,便将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即清明节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陕北人在寒食节蒸的面燕,俗称“子推燕”,寓意对介子推的念念不忘。因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所以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节,久而久之,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子推燕”又称“清明燕”。

清明燕是带着一种以忠孝为主题的美好祈愿从民间生长而来,已深深扎根于民间,它的制作没有固定的设计图案参考,都是村子里手巧的婆姨间口口相传的手艺活儿。很早的时候,人们是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着已故亲人的灵魂。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明燕演变成用发酵的面粉捏成各种花鸟走兽,在锅里蒸熟后,再用红绿两种颜料把面燕的眉毛、鼻唇、四肢、爪牙等涂上颜色,这些造型生动形象、色彩鲜艳夺目的面燕,传递着绵绵的思念与祝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时候,清明节于我而言是一个充满浓浓乡情的节日,因为每当谁家要蒸面燕时,村里的大娘大婶都会去帮忙。你别看这些大娘大婶的手全都布满了老茧,但就是这一双双粗糙的手,却捏出了充满活力和灵气的清明燕。只见她们信手揪一块发酵好的面团,在案板上边搓边揉,心里想捏什么在搓揉中渐渐初成模型,再在上面捏塑必要的小装饰,然后用自家的木梳压出鸟鱼和燕子的毛发;用羹匙压出龙、鱼的鳞片;用剪刀给小鱼、小鸟剪出嘴巴;再用不同大小、各种颜色的豆子点上眼睛。就这些简单的工具和辅料,不一会功夫,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小动物,一个个精美的吉祥图案就出现在她们的手上。每年清明时节,那种其乐融融的民风,都捏进了面燕里,我们期待的不仅仅是吃清明燕,还有乡里乡亲坐在一起说说笑笑的温暖乡情。

清明节捏好的面燕,家里的人员个个有份,但是吃法却非常有讲究。年龄长的要吃“老燕燕”,就是用一块大大的面团,捏出一只大大的燕子来,然后再捏五六只小燕子,附在那只大大的燕子背上,那只老燕代表的就是家里年纪最大的长辈,而上面的那些小燕子代表的就是下来的一些晚辈,一家人团圆在长辈跟前,忠孝主题鲜明,同时也体现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和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

清明燕除清明节食用外,大人们还会用杜梨树枝或细麻绳将小燕燕串起来,吊在窑洞顶上或挂到窗框旁边,让小孩们慢慢享用。这些串起来的小燕燕风儿一吹,活像一只只从南方飞回来的小燕子,让我们对春天充满了无限的热爱。

清明燕,这代代相传而寓意吉祥的民间习俗早已渗入到我的血脉之中,无论时光如何游走,它都是我们缅怀先祖、拥抱乡情和亲情的最佳载体;无论世事如何变幻,它都是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

2020-04-03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7165.html 1 3 清明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