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19日
第A03版:西涧论苑

疫情之下,关于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几点思考

梁 慧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重大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是一次大考,对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也是一次预防性体检,值得引起重视,加强反思。

2003年非典之后,全国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滁州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成立8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均利用国债项目进行了标准化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逐年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和不斐成绩,特别是2013年,我市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治工作做到了全国“三个第一”,即:第一例上报、第一例确诊、我市送检标本由国家疾控中心分离出第一例完整H7N9病毒株,受到原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表彰。

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卫生大健康”理念,2017年启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来,给卫生健康工作,特别是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工作指明了更高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也面临着一次“转型升级”,对照新理念、新要求,我市疾控体系目前仍需解决“三大难题”。

一是体系建设的“硬伤”。由于琅琊区无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不仅负责对全市疫情防控的分析研判,对各县市区的技术指导以及实验室检测等重点任务,还承担琅琊区疾病防控工作。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市疾控中心既要管市域全局,又要承担区域性具体防控任务,势必分身乏术,影响工作。

二是能力建设的“软肋”。目前,全市疾控中心无论从人才到能力均需较大提升,才能有效应对重大疫情考验。第一,人才配备待加强。以市疾控中心为例,现有编制95个,目前在职在编64人,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一线专业人员仅41人,本次招考到位后,实际仍空缺编制22个。目前,我市市、县两级疾控中心人员编制仅294人,现有在编在职人员225人,按中编办、财政部、原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按常住人口1.75/万的比例配备要求,差距仍十分明显。第二,人才层次待提升。全市疾控中心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稀缺,不足5%,其中正高级尚未实现“零的突破”;在编人员总体学历偏低,本科以上仅为43%,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仅有1人,加之人员老化及专业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只能被动完成指令性工作任务,主动性工作特别是科研工作开展不到位。第三,人才队伍待稳定。目前从全国范围看,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同样是医学院校生,但在医防战线中差距感较强,在社会层面,重视程度不高;在业务层面,仅有指导没有执法,话语权不足;在收入层面,与医疗机构有差距。此次,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市疾控中心招聘11个岗位,但只招到9人,县级招考更是存在招不进、留不住的客观现象。

三是防治结合的“缺口”。新医改之下,各级党委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改革投入不断加大,而疾控中心并没有完全“搭上车”、“跟上趟”,仅以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参与医改,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潮”中存在感不强、参与度不高。特别是在传染病的防治结合上还存在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配合度不够高,融合度不够深等薄弱环节,“防得住才能守得好,防得住才能治彻底”的全方位医防结合之路还有待探索。

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如下:

一是体系建设按下“快进键”。此次应对疫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全国疾控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根本性建设来抓。虽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新一轮的改革或建设任务暂未下达,但此项工作建议不等不靠,加速推进琅琊区设立疾控中心,机构先建起来,牌子先挂上来,人才先招进来,业务工作可采取市疾控中心派员上门驻点指导和安排人员到市疾控中心驻点学习相结合的形式逐步放手和上手,迅速完善我市疾控体系。

二是能力建设实施“分步走”。疫情爆发规模由病毒传播能力和我们防控能力共同决定,疫情防控中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三大关键环节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前期早一分投入,后期少十分投入”。现阶段,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方式,解决疾控中心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避免重大疫情防控能力不强的风险。第一,科学规划疾控中心编制。逐步增加疾控机构编制数,分期分批招录人才。此次疫情所致,各地提前进入公共卫生人才“抢人大战”,公卫专业需求量大,专业人才紧缺,今后我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招录时间应适当提前。第二,探索建立符合新时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的薪酬待遇机制和财政预算机制。增加人才培养、物资保障、科研经费等专项经费,提振公共卫生人员积极性,稳定疾控中心人才队伍。第三,做好人才队伍培养顶层设计。加强人才队伍培养的系统性和灵活性,可持续发展中高职人员,确保重大疫情来临时,顶得上、守得牢。

三是防治结合探索“新路径”。我市医改工作在全省走在前,在全国有影响,如何拓展新成效,持续再发力,可以在医防结合上进行有益探索,如:结合武汉重大疫情处置中的薄弱环节,以传染病防治和健康促进为突破口,在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现有“大数据”平台共享运用方面探出“新路子”,使传染病,特别是新发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研判、早处置的关口更加前移,触角更加灵敏,真正实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全国医改再出新经验、新做法。 (作者单位:滁州市政协办公室)

2020-03-19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6513.html 1 3 疫情之下,关于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几点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