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邦明
初识武汉,源于中学历史课本里的武昌起义;结缘武汉,是因女儿2011年秋就读于武汉高校;关注武汉,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时,“逆行者们”奋战在一线的那些感人镜头。
如今抗疫进行时,前方好消息不断,期盼武汉早日度过难关,再去大武汉——这座英雄般的城市去看看。
初次去武汉,第一印象是“大”。“大江大河,大武汉”,这句电视广告词耳熟能详,印象深刻。问百科,姑不论面积大小,十三个行政区,足以让你感受到“大”的概念了。武汉的“大”,还体现在江城的高校数量多,湖泊多,人文景观多,尤其是武汉人的好客热情,令人难忘。
下武昌站,五湖四海的语言,汇聚于此,“哪里去呀?包送到位”、“住旅馆吗?便宜着呢,什么都有”、“进来看看,小炒、特色菜,来尝尝吧”等等,他们的热情一下子就能融化了你刚来的陌生与拘谨。“九省通衢”,涵养着这座古老城市的开放包容,却又不失自己的本色,“热干面”、“周黑鸭”,舌尖上含有尖辣,味觉里有着潮湿般的刚强,留住了胃肠,也就留住了对武汉的深深眷念。
记得早年在小镇教书,隔壁邻居是一位来自武汉的中年妇女。她随夫远嫁安徽,在此陪孩子读高中。久而久之,碰面多了,便面熟起来。有一次我因急事匆忙,走路被树根绊倒趴地,手里的玻璃茶杯摔碎,扎得手掌心破裂,鲜血直流,痛得我不由地大声喊叫。恰巧她买菜路过,见此转头跑回家,渠来酒精、药棉和纱布,用嘴轻吹去我伤口上的玻璃碎渣,上酒精消毒,耐心地为我包扎,细心地叮嘱我注意事项。那时,我实实在在地见识到一位武汉人的热情与善良。她话语乡土,衣着简朴,然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让我从此对武汉人,甚至湖北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留下美好的印象。
2011年高考,女儿选择了去武汉读大学,原因除去武汉有丰富的历史人文,便捷的交通路网,辛亥革命的首义精神外,还应该有她的一份理想吧。一座城,因一个人的善良而可能被别人记住,或去旅行,或去读书,或纯粹去看看,兴也。
武汉发生疫情,我们全家时刻都在惦记和祈祷着,相信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的。疫情后,我们全家计划,想再去武汉,看看金银潭医院,看看“两神”医院,看看那家免费为医护人员提供咖啡的小店,徜徉樱花盛开,品味黄鹤楼的诗意,户部巷里茶香袅袅,聆听那些“白衣天使们”的战“疫”传奇,还有无数个“逆行者们”的动人故事,致敬他们,致敬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