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10日
第A03版:副刊

坚守初心演好戏 牢记使命出精品

——写在黄梅戏《抗大母亲》赴京演出之际

○董业龙

黄梅戏《抗大母亲》

滁州演艺集团是具有光辉历史的专业文艺团队。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曾为滁州文工团(歌舞剧院前身)亲笔题词“面向农村”,这在全国文艺院团中是唯一殊荣。新时代,新考验,滁州演艺集团广大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按照“科学管理,开拓市场,创作精品,推进发展”的工作思路,凝聚力量,夯实基础,坚定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演好戏、出人才、出精品,以科学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艺院团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010年6月,滁州演艺集团经滁州市委、市政府批准,原滁州市歌舞团、黄梅戏剧团、京剧团、滁州大剧院和琅琊剧场五家事业单位改制挂牌成立。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被原文化部、安徽省委表彰为先进地区和先进单位。集团现下设歌舞剧院、戏剧院、儿童艺术剧院、大剧院、小剧场、舞美中心和艺术培训中心等。集团沙红、马燕、吴登平、杨艳、程明等一批资深演员,十来岁就入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声,不管时间和条件怎么变,只有在舞台上多展示,人生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在他们的感召下,滁州演艺集团党委“一班人”用一个又一个文艺演出来回应、推进事业的发展。在深化改革中,强化社会效益考核,着力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确保院团发展既行得稳又走得正。

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歌唱是滁州演艺集团的自觉遵守。广大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们直面基层院团面临的当代题材剧目缺乏、人才缺乏、演出市场萎缩等种种困难,迎难而上。市委书记张祥安在集团调研时,勉励广大演职人员,用创新发展解决自身问题,以好戏好作品闯出了一条发展新路。近年来,集团创作出了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在提升社会效益、面向市场求发展的“双效统一”中迈出坚实的步伐。2010年,为了配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沈浩精神的学习宣传,推出现代京剧《沈浩》,用艺术的手法展现沈浩同志扎根小岗、心系群众,甘做人民公仆的英雄事迹;2012年,为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宣传朱寿昌辞官寻母的故事,推出原创黄梅戏《孝行天下》,栩栩如生刻化了好人、好官的形象;2016年,为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打造文艺精品,推出原创黄梅花鼓戏组合《大明朱元璋之斩婿》,展现了朱元璋雄才大略、勤政爱民、坚持法度、公正执法的故事;同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重要讲话精神,配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展现滁州“正风反腐促发展”的全国样板,推出大型歌舞话剧组合《走出阴霾迎霞光》;2017年,为了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展现扶贫脱贫攻坚新成就,创新编排现代黄梅戏《一个都不能少》;2019年,为配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精心打造了原创黄梅戏《抗大母亲》,荡气回肠的故事,展现了战火纷飞年代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深情。其中,黄梅戏《孝行天下》、《一个都不能少》获得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一个都不能少》获得全国优秀剧目奖,第三十三届田汉戏剧奖剧目奖。

进入新时代,滁州演艺集团初心不改,将舞台面向基层、面向人民,每年春节、“五一”、“七一”、“八一”、国庆等节庆日,集团都要推出一系列文艺演出活动,通过文艺演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专业院团艺术水准,发挥了主渠道宣传作用。同时,滁州演艺集团广大文艺工作者带着对基层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积极开展“送欢乐下基层”和文化惠民演出活动。2010-2019年共演出2000余场,行程30万多公里,涉及全市8个县(市、区)几百个乡村、厂矿企业、建设工地、居民小区、军营训练场。接地气、聚能量,受到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面向未来,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时代精神,传承戏曲艺术精华,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领略舞台艺术的魅力,了解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滁州演艺集团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极大地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集团艺术培训中心还开设了少儿到中老年各年龄段的拉丁舞、中国舞、民族舞、芭蕾舞等课程,为全民艺术普及做出了突出贡献。

滁州演艺集团正以党建为引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精气神和善于创新的工作思路,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文艺院团主体创新创造活力,用精品服务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创造更多精品奉献给广大观众。

新编黄梅戏《一个都不能少》

《大明朱元璋之斩婿》

《抗大母亲》

原创黄梅戏《孝行天下》

2020-03-10 ——写在黄梅戏《抗大母亲》赴京演出之际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6107.html 1 3 坚守初心演好戏 牢记使命出精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