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20日
第A05版:来安新闻

为社会做最后一点奉献

——记汊河镇黄牌村村委会原主任、共产党员周玉才

戴义敏 崔 建

2019年12月22日凌晨1点15分,家住来安县汊河镇黄牌村马庄组的周玉才永久地离开了这个世界,4点多钟,安徽医科大学遗体接受站的工作人员将其遗体接走,帮周玉才完成了生前的遗愿。

周玉才出生于1951年,祖籍安徽宣城,19岁应征入伍,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2月结婚,12月退伍。在部队期间,他表现特别优秀,共获得营嘉奖三次,连嘉奖三次。退伍回来后,周玉才一直在村里担任村委会主任一职,肩负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和责任,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尽心尽力为乡亲们做好每一件事,是大家口中的好主任。工作顺利、家庭幸福就是刚退伍时周玉才的“美好时代”,妻子杨菊珍回忆说:“那时的他,整天笑呵呵的,干什么都带劲,他总是说希望美好的日子一直持续下去。”

天不遂人愿,1985年,周玉才开始出现腿脚行走不便的症状,去医院一检查,他患上了跟他叔叔一样的家族遗传性小脑萎缩病,由于身体原因,他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生病后的周玉才,渐渐地失去了劳动能力,在家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坐在那里看电视。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电视上看见有人去世之后,把身体器官捐献出来,移植给那些生病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的人,帮助他们重获新生。长年卧病在床,饱受疾病困扰的周玉才对于那些病人的痛楚是感同身受,他把老伴杨菊珍喊到了身边,指着电视对她说:“你看电视上说人死后可以把身体器官捐出去,帮助那些生病了需要器官移植的人,我死后也想把身体给捐献出去。”

最初,妻子杨菊珍有些犹豫,在乡下,大家脑子里的观念就是人死后要“入土为安”,捐献遗体后别说“入土为安”了,连完整的身体都没有了,她不舍得周玉才这么做。周玉才就做妻子的思想工作,“你看我生病这么多年,虽然我们没有提任何要求,但是政府、社会一直没有忘记我,残疾补助坚持发放,光轮椅都给我换了三个了,我却什么都回报不了。人死了,身体一烧最终就是一捧灰,也没啥用,能够捐献出来拯救更多的人也算是为社会做的最后一点贡献了。更何况我是党员,这个事情我要带头做啊。”朴实贤惠的杨菊珍最终还是遵从了他的意愿,到红十字会帮助他咨询遗体捐献相关事宜。2015年5月,周玉才在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和志愿捐献眼角膜登记表上签了字。

受丈夫周玉才的影响,加上帮助周玉才办理遗体捐献登记表时对遗体捐献的进一步了解,以及红十字工作人员的宣传,渐渐地杨菊珍也觉得周玉才的决定是正确的,自己应该向他学习。2017年2月13日,杨菊珍主动到县红十字会签了志愿捐献遗体和志愿捐献眼角膜登记表。

杨菊珍说:“2017年下半年,我们才把捐献遗体这件事告诉女儿,她当时哭的不行,不希望我们这么做,后来也是我们做了她的工作,她才接受。”

来安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程荣伟介绍说:“目前,我县已有47名遗体捐献登记志愿者,周玉才是第五名成功捐献遗体的志愿者。遗体捐献志愿者们用大爱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克服传统‘入土为安’的世俗观念,为祖国的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医学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令人敬佩,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2020-01-20 ——记汊河镇黄牌村村委会原主任、共产党员周玉才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4574.html 1 3 为社会做最后一点奉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