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10日
第A06版:两会特别报道

大笔如椽书写财政新篇章

——滁州市财政局2019年财政工作纪实

贾晓冬 刘金鑫

这是一份让人兴奋的喜报——滁州市2018年度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全省第一、2018年度民生工程考核全省第三、2018年度政府债务管理工作全省第一、PPP项目工作进入全省前列、全市2018年度社保基金预决算绩效评价获全省一等奖。

这是一组让人暖心的数据——滁州市财政收入完成357.1亿元,增长10.1%,收入总量、增速分别位居全省第三位、第二位,其中税收收入占比79%,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支出455.1亿元,增长12.6%,其中民生支出388.1亿元,占总支出的85.3%。全市一般性支出压减1.3亿元,“三公”经费下降11.8%。

2019年以来,在滁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滁州市财政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添柴”,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加薪”,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今,滁州的“家底”变厚实了一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安全感更强了一些。

把握经济脉搏 凝心聚力促发展

没有好的发展,就没有好的财政。助推全市经济发展,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是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在支持发展上,滁州市财政局可谓不遗余力。

该局积极抓好组织收入工作,建立综合治税管理机制,加强与税务、海关、人行及县市区的沟通联系;加强重点建设项目、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税源监控。

在财政支出调度上,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从严安排“三公”经费预算,将更多的资金用于促进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

实体经济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该局把支持实体经济作为管理和服务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大投入、规范管理、优化服务等方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该局成立了减税降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加力减税降费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并进一步深化增值税改革,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落实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全年新增减税31亿元左右;落实社会保险降费率政策,全年累计减少保费收入约7.6亿元,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实体经济竞争力。

增投入支持经济转型发展。全市安排工业发展资金10.7亿元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战新基地建设;安排科技和人才资金9亿元支持创新发展,加大高层次、紧缺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兑现奖补资金1500余万元,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支持组建市工投、矿投、文旅投、城铁等投资公司,统筹做好资源整合、项目保障和产业培育。

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鼓励企业集约用地,兑现860户企业土地使用税奖励资金1.8亿元;助力企业“爬坡过坎”,全市安排续贷过桥资金3亿元,周转贷款52亿元,扶持小微企业1000余户;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全市38个项目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总投资478.1亿元,拉动社会资本334.5亿元,投入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服务大众 倾注心力惠民生

扫描滁州财政的民生账单,“钱袋子”里的民生情怀逐一显现。市财政局始终把民生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财力,向困难群众倾斜、向乡村倾斜、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

该局始终把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财政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聚焦政策落实和支农惠农,积极整合资金,充分发挥财政的基础和重要支撑作用。2019年,全市共安排扶贫资金8.9亿元,支持1.5万贫困人口脱贫;全市资产收益扶贫共投入6224.7万元,新建成资产收益扶贫项目41个,累计取得收益6131.2万元,带动123个贫困村村均增收10.3万元。

大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全市安排财政资金9.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4.1亿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业担保体系建设,全年累计担保授信60笔、1.6亿元,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提供担保支持;市财政继续安排农业发展专项4000万元,支持特色农业、功能农业、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年投入资金2.3亿元,完成33所幼儿园新建、改扩建,落实各类公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和生均拨款政策。扩大普惠补助范围,市区普惠园达35所,新增班级41个,增加学位1435个,持续缓解“入园难”问题;市级统筹资金3683万元,支持滁州二中、实验中学等智慧校园建设。

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发放稳岗补贴资金2.5亿元,惠及职工15.8万人;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585元,全市发放低保金13.7万人、6.9亿元,实现低保政策、标准、程序和管理城乡统筹;投入资金1.8亿元,兜牢困难群众、残疾人、退役军人服务等民生底线。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全市拨付补助资金0.6亿元,支持3582户农村贫困群众危房改造;统筹资金5.5亿元,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成保障性住房0.6万套;拨付资金3.3亿元,支持31个老旧小区改造,夯实住有所居基础。

聚焦为民理财 深化改革提效能

改革,释放发展新动能。一年来,滁州市各级财政部门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为财政工作的总要求和总纲领,春潮竞相涌流,次第开花。

深化政府采购领域“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进“政采贷”,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全市“政采贷”授信金额1.3亿元,放贷金额0.7亿元;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倾斜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2019年从中小微企业采购金额104.3亿元,占采购总额的67.6%;推进“互联网+政府采购”,为采购人减负提效,通过升级财政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新建政府采购监管服务平台,实现采购计划的申报、审核、政府采购任务书下达网上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大力推广网上商城采购,提高政府采购效率,2019年“徽采商城”采购金额达2.0亿元;优化政府采购流程,全面清理政府采购领域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创优营商环境,促进政府采购市场公平竞争。

持续深化增值税改革。对在增值税改革中部分税负上升的企业、行业,通过开展减税政策效应分析,全面掌握各行业纳税人在改革前后的收益情况和发展变化情况。严格执行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提高到5000元及6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2019年全市个人所得税下降32.7%。

市财政局还坚持向改革要动力、要效益,聚焦财政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理财水平得到有力提升。

2019年,滁州财政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理财模式,强化规范约束,推进财政暂付款管理、预算绩效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多种财政规范管理,突出资金使用绩效,努力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市财政局精准发力不断提升财政监督效能。坚持“小金库”清理和防治常态化,开展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和会计师事务所专项检查,强化“涉企系统”应用;开展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专项治理,全年发放惠农补贴31.5亿元;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落实审计问题整改和法治财政建设。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改革创新,不仅需要大刀阔斧的勇气,更需要敢于担当的智慧,滁州财政的深化改革,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巨大引擎。

全面从严治党 夯实基础促党建

对财政改革的坚定,对事业发展的忠诚,得益于一个优秀的领导班子和一支实干的干部队伍。市财政局领导班子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坚决带头抓学习教育。

成立滁州市财政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及时召开市财政局主题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和主题教育动员会进行部署安排;突出抓好领导班子和县处级领导干部,普通党员以党支部为单位进行主题教育;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组织专题学习,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前往南昌、上饶接受红色传统教育。

加强思想建设。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并开展研讨;制定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严格学习制度,用中心组学习带动干部职工的学习;加强机关意识形态工作,党组专题研究机关意识形态工作,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要点,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工作形势任务。

持续推动财政作风转变。开展“严强转”专项行动和党员领导干部调研联系基层活动;建立基层联系点,市财政局机关副县级以上干部分别深入机关支部、贫困村、企业、农村社区讲党课;领导干部轮流坐班信访局接待群众来访、坐班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服务群众。

深入开展党支部能力提升行动。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党建工作,开展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党内关怀帮扶、慰问困难党员等活动;及时完善统战对象信息库,加强对非党干部的培养;顺利完成机关党委、机关纪委和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

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坚持每月通报典型案例,廉政教育常态化;认真做好六届市委第六轮巡察局党组整改工作;制定《滁州市财政局关于市委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实施方案》,详细分解6大项24个具体整改任务;组织对机关6个科室单位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工作巡察,对新任干部进行集体廉政谈话。

2020-01-10 ——滁州市财政局2019年财政工作纪实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4243.html 1 3 大笔如椽书写财政新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