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07日
第A04版:专题报道

关于滁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20年1月6日在滁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六稳”工作,高质量推进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四个突破年”行动,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各项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较好地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度符合预期,冲刺总量全省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发展质量稳步提高。主要指标争先进位。全年主要指标增速好于预期、快于全省、位于前列,有望取得“2个第一、3个第二、1个第三”的好成绩。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14.6亿元、增长7.7%,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79%、提高0.9个百分点。三大攻坚战取得积极进展。脱贫攻坚连战连捷,如期实现1.5万贫困人口脱贫。

(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动能不断积聚。先进制造业规模壮大。全市战新产业企业总数356家,居全省第5位,产值增长20%以上,同比上升4位,占规上工业达32.5%。现代服务业扩量提质。启动滁州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建设,实施“五个一批”建设项目102个。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突破年行动,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7%,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5家,总数达420家,分别居全省第3、第4位。民营经济稳步提升。新增私营企业1.4万户、个体工商户3.4万户,16家企业入选全省民企百强。

(三)长三角一体化高位推进,发展优势逐步显现。顶层设计布局谋篇。实施“大江北”战略突破年行动,59个涉滁事项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规划纲要》和省《行动计划》。“一区一基地”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在大江北协同发展区板块上,与苏州签订《中新苏滁高新区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开展扩区前期工作。合作红利加速释放。推进产业发展协同协作,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项目180个,分别为35个、115个、30个,占引进项目总数的45%。

(四)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项目谋划有成效。全年谋划储备重大项目1069个,458个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居全省第3位。开展“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前期研究,谋划上报拟纳入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5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88个,总投资7910亿元。项目建设有亮点。全省贯彻落实“六稳”重大项目11月份集中开工活动在滁举行,全年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429个、新开工470个、续建421个、新竣工320个、新投产247个。项目争取有突破。争取国家拨付安徽长三角中央预算内投资5.1亿元、占全省100%。人才招引有进展。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活力持续激发。重点改革纵深推进。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全面完成,“三变”改革试点村占全市90%。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制定“一企一策”精准帮扶措施,鼓励企业以新品抢抓市场份额,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园区承载力持续提升。

(六)城乡建设持续加强,发展基础日趋完善。滁城建设再展新貌。大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突破年行动,拆除小区违建4800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21个、背街小巷59条、新建改造农贸市场14个,创建工作连战连胜。县域建设步伐加快。实施重点城建项目222个,完成投资超12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合新、宁淮铁路开工建设,滁宁城际铁路全线开工。

(七)民生保障切实改善,发展成果普惠共享。居民收入持续提升。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工程,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全省水平。社会保障更加完善。深入实施33项民生工程,完成年度为民十件实事,全年民生支出388.1亿元、占财政总支出85.3%。社会事业加快推进。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3所、新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5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稳步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考核连续2年居全省第1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落户天长。社会治理创新推进。滁州市信用平台获评2019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天长市获评安徽省唯一“满意消费长三角”区域示范领跑行动示范区。

二、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与任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谋划“十四五”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十分重要。总体来看,今年受外部宏观环境影响,我市经济负重承压,面临着经济下行、产业升级、风险隐患、民生保障的“四大压力”,同时也要看到宏观政策效应加速释放、国家重大战略纵深实施、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兴起、制度体系优势不断彰显的“四大优势”。一方面,政策叠加机遇十分突出。另一方面,比较优势十分明显。建议202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主要考虑:一是基于宏观形势的研判。今年宏观经济更加复杂严峻,中美经贸摩擦前景尚不明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年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二是体现追赶超越的要求。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必须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目标,既要确保“两大目标”圆满收官,又要全力缩小在人均水平上与全国、全省的差距;必须对标省内发展靠前的地市,确保稳住总量在全省现有位次;必须对标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和合肥、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确保主要指标增速靠前、总量进位。三是符合经济增长潜在支撑。农业发展趋于稳定;工业发展支撑作用继续凸显,全市新投产项目超200个,六大支柱产业产值有望突破3000亿元;服务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要能快则快、能超则超(县市区的增幅要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上),奋力争先进位。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好中央、省有关会议和市委六届九次全会部署,按照“四个走在全省前列”要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滁州,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度融入长三角,着力推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推进区域规划对接衔接。充分衔接各层级规划体系,启动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跨界一体化示范区规划编制,推进苏滁高新区扩区规划前期工作,高起点编制《滁宁一体化发展国土空间战略规划》,全力争取将两个示范区纳入“十四五”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等省级规划,实现等高、精准、重点对接。

推进示范区建设落地落实。建立健全滁宁两市协调机制、成立管委会和投资发展公司,市场化运作,全面启动园区建设,积极打造跨行政区发展新型功能区。

推进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绿色食品等六大主导产业,做好补链、延链、强链、增链文章,加快培育更多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滁宁城际、合新、宁淮铁路建设,力促北沿江高铁合宁段年内开工;加快滁宁毗邻区域公交线路互通,构建便捷交通网络体系。

(二)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着力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

精准发力完成脱贫任务。深入推进“十大工程”,动态清零“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实行“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落实“定标准、定任务、定时间、定责任、定成效”工作举措,确保现行标准下剩余35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

全力以赴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七大标志性战役,确保实现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

综合施策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深入开展“四清四实”专项整治,做好存量到期隐性债务续展工作。

(三)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

建好创新平台。力争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加快建设长春光机所滁州装备研究院等创新载体,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家以上。

育好创新主体。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产业增加值增长13%

抓好成果转化。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长三角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50项以上,技术转移机构或产业研究院3家以上,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5%。

(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做优实体经济。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统筹推进“1+8”战新基地建设,战新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增长20%左右,新获批重大工程或重大专项2个。

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力争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2家,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

提档升级现代农业。开展乡村振兴提升年行动,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镇,重点抓好黄圩、汊涧、龙岗、涧溪、西涧等“十大示范村镇”,各县(市、区)抓好2—3个重点示范项目。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继续坚持双月企业家座谈会制度,贯彻落实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28条”意见,开展市场主体培育、龙头企业壮大、民营双升示范、创新动能塑造、管理能力提升、融通发展促进、企业家培育、服务体系建设等八大行动。

(五)强化需求动力支撑,着力增强发展后劲。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深入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实施重大项目“4431”工程,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00个以上,在建400个以上,竣工300个以上,谋划储备1000个以上,确保全年投资增长10%以上。

全力以赴招大引强。瞄准成长型和成熟型产业,绘制产业招商图,定点招商,提升招商水平。

培育壮大消费能级。开拓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消费市场,促进专业市场、商贸综合体等线上线下加速融合。

持续扩大开放合作。充分发挥我市与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战略合作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谋划推进中新、中德等合作产业园建设,引进一批国际产业合作项目,全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

(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着力优化体制机制。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以改革带动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聚焦“一大一小一特色”,滁州争创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高标准建设小岗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打造小岗现代农业特色小镇。

纵深推进综合医改。全力推进医保“一示范三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国家级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测试点,健全全民医保、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改革。提高人力资源、住房、教育、社保等方面政策协同,着力增强城镇特别是滁城对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6.5%。

统筹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创优“四最”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完善“四送一服”工作机制,争创全省营商环境最佳目的地,加快形成“三创一增”新高地。

(七)聚焦功能品质提升,着力推进美丽城乡建设。

推动市域协同发展。以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为契机,加快对内“141”组团、对外与南京“两个同城化”,打造合宁之间新型区域中心城市。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天长、来安、全椒、凤阳等4个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要在招大引强、强链补链上下功夫,确保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在建省外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税收收入年增幅不低于15%、10%、10%。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突出重点、突破瓶颈,全面推进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油气管网、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完成交通投资116亿元以上、水利投资58亿元以上、能源建设投资45亿元以上、通信投资10亿元以上。

(八)促进社会民生改善,着力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强化就业稳定与社会保障。实施33项民生工程,继续办好“十件实事”,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新增25所公办、8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大力实施义务教育提升行动,加快智慧学校建设。

加强创新社会治理。扎实推进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智慧社区和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

今年将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我们将按照市委关于“十四五”规划要求,围绕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重大战略和难点热点,广开言路、集中民智、科学论证,研究提出“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政策举措,全面推进“十四五”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2020-01-07 ——2020年1月6日在滁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4085.html 1 3 关于滁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