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
第A06版:编读情深

回首来时路,感谢一路相陪

而今迈步 从头“阅”

夏万全

人生只不过是许多故事的组合,而最为明亮与温暖的是爱和感恩。结缘《皖东晨刊》十六载,从风华正茂到霜染两鬓,同歌同行一路芬芳。

遥想当年警察一枚,素材滚滚,发稿滔滔,有幸成为晨刊一名写手,不料喜悦和意外收获满满。创刊伊始,美女记者计芳来定远采写一桩“国宝护卫战”,缀上我名,让我坐享“安徽好新闻二等奖”。2004年冬一个深夜,我正奔波一桩硝烟弥漫的爆炸现场,计芳骤然来电。据我目击表述,她连夜成稿次日独家重磅推出,令我们公安局长大为惊愕。

更多的是我为晨刊“大视野”专栏撰稿,难忘的是一篇万字纪实分为上、下两期,时任县委书记看完上期击节赞叹,并为没看到下期而惋惜,这让我的骄傲与虚荣得到极大满足;还有一篇特稿被他人剽窃轻松攫取万元大奖,我无语愤懑。

星光不问赶路人。十年前我参加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遴选,有人置疑一方“有证无文”的表彰,紧要关头滁州日报社为我提供证明材料,助我“弃武从文”,圆我少年梦想,从此我便穿梭在包括晨刊在内的报刊、广播、电视乃至异军突起的新媒体之间。

牛耕沃野、田园牧歌已是渐行渐远的风景,它融入我们的情感化作缕缕乡愁,而农业现代化才是未来与必然。这两年,我跋涉于县级媒体融合之中,从物理相加到化学相融正春光灿烂。闻听《皖东晨刊》即将停刊入驻新媒体,我很平静,无需伤感,不必哀怨,毕竟传媒业始终都在进化。有“融”乃大,我深知这些挥洒智慧、创新表达的晨刊人信念坚定、文彩四溢,他们挺进新媒体,守望“笔与纸”,挥舞“光与电”,迸发“数与网”,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融媒所向、风云际会,而今迈步从头“阅”,把读者带进一个更加色彩斑斓的世界。

(作者为老通讯员)

退场与出场同样精彩

朱世宽

听闻办报16载的《皖东晨刊》即将停刊,心中多有不舍。值此依依惜别之际,我蓦然忆起《皖东晨刊》的两处亮点,特简述如下,权作送给《皖东晨刊》的临别赠言。

想起《皖东晨刊》的办报成果,我如仰高山。以我16年读报的观察与思考,《皖东晨刊》的办报成果可用一句话来概括:用“四个不变应万变”的办报策略,完成了3857期报纸的精彩出版。即凭借新闻工作者特有的素养、才华和智慧,坚守“关注民生、服务百姓”的办报宗旨不变,坚守求真务实、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不变,坚守“内容为王、形式辅之”的美学原理不变,坚守读者至上、开门办报的运营策略不变,以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焦点、经济热点和民生难点,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上乘精神食粮。如此丰硕成果,每每念起高山仰止的感慨便油然而生。

想起《皖东晨刊》的版面设置,我如鱼得水。一份好报纸首先体现在其版面设置上。《皖东晨刊》自创刊以来,始终根据报纸的功能定位,本着“新闻为主线、生活是分支”的原则,设置一系列界定清晰、庄重大方的版面。特别是设置了一批利于形成读者群的版面,以便于读者在各自喜爱的版面找到归属感,找到兴奋点。由于年龄的关系,我自然对《老有所乐》版情有独钟。在这片老人天地里,我既有增长知识、汲取养分的收获,又有共鸣激活、习作见报的快感,让我的晚年生活变得格外充实自在,更加丰富多彩。真乃如鱼得水,其乐融融。

难忘十六年,未了编读情。仅此两点忆述,足以让我相信:《皖东晨刊》有足够自信和能力,以精彩纷呈的表现,实现16年办报历程的完美收官,深情谢幕,并赢得喝彩。

此刻,我忽然想起一广播电台的宣传语:人生如舞台,庄严体面的退场与闪亮的出场同样精彩。我愿将此话赠予《皖东晨刊》采编人员,以作临别纪念。

(作者为老读者)

晨刊为热心 的哥正名

王太新

相伴16年,晨刊早已成为一些人一生难以磨灭的记忆。曾经的报道对象葛永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时光回到6年前。2014年1月14日上午9点多,42岁的滁城的哥葛永义驾车途中,看到一名男子摔倒在路面上,便不假思索地上前扶了一把。孰料,男子住院不久后不幸身亡。死者的家属不明就里地将葛永义告上了法庭,索赔30多万元。

好心救人,反倒吃了官司。家人埋怨他“多事”,惹祸上身;90多岁的奶奶也因此受了刺激,一口气没喘上来,突然离世。这让葛永义既深感委屈,又备受煎熬。一段时间,他成天用酒精迷失自己,不愿清醒。

偶尔的一次机会,他来到晨刊,向记者倾诉衷肠。听闻此事,记者深感震惊,一边坚定地告诉他“要相信正义的力量,法院一定会还你清白”,一边来到事发现场,寻找目击证人,深入葛永义所在的社区了解葛永义其人其事,准备推出系列报道,为他正名,不让好人流泪。

事情终于迎来了转机。9月16日,判决书下来了,上面写着:在这件事情上,葛永义没有责任,驳回原告诉求。这一刻,葛永义潸然泪下。而面对原告,在记者的开导下,他也选择了宽容,决心把这件事彻底放下。

随后,晨刊分别以《滁城“宽容哥”,你是好样的》《“宽容哥”葛永义,邻里眼中的好人》《滁城网友热议“宽容哥”扶人事件》为题连续推出重磅报道,不仅真实地还原了扶人事件的整个过程,而且还挖掘出乡邻眼中的葛永义是一个众人眼中的老实汉子,既帮好人正了名,又弘扬了社会正气,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葛永义先后被评为滁州好人、滁州市道德模范。

如今,葛永义已成为滁州京环服务有限公司琅琊项目部机扫车队的负责人,每天忙碌在滁城的主次干道上,为城市的环卫事业贡献力量。当接到晨刊的回访电话时,葛永义就像接到了亲人的电话一般,激动不已地说,“在我人生最彷徨无助的时候,是晨刊给了我力量,教会了我宽容,这份感动和影响是一生的,我将永远铭记心中,与人为善,努力工作,发挥一个道德模范应有的作用,努力把这座城市建设的更加美好”。

(作者为滁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为滞销萝卜 找销路

王太新

在16年的发展历程中,晨刊人始终牢记“关注民生,服务百姓”的办报宗旨。在一篇关注民生的报道中,有这样一个事件,曾经感动过一方百姓、轰动过整个滁城,虽然已事过多年,但至今回想起来,依然让人历历在目。

2011年11月,明光市泊岗乡上千万斤萝卜遭遇滞销,当地农民忧心如焚。闻讯后,心系百姓的晨刊人快速反应,派出记者,跟随报社采访组深入田间地头采访,连夜赶写稿件,首篇以《萝卜啊萝卜,何时才能卖完你》为题,用头版半个版、二版整版篇幅,报道了泊岗萝卜因丰收而遭遇菜贱伤农,销售无门以及农民兄弟满怀期盼的情景。

报道迅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相关部门援手相助,热心市民、爱心单位也纷纷打来电话,表示要帮农民兄弟一把。滞销萝卜一下子热了起来。报社决定趁热打铁,派出多路记者,有的再次深入泊岗了解滞销萝卜动态情况,有的则扮起了“经纪人”的角色,带着报纸,走进超市,把泊岗萝卜推销给了超市老板,并成功牵线搭桥。

随后,报社发起的几场“爱心萝卜义买”活动,更是激起了整个滁城人关注泊岗农民、购买滞销萝卜的热情。“义买”现场,市民如潮水般涌来,市直以及两区多家单位也纷纷赶来,大家少的要几十斤,多的要几千斤,眼瞅着,一车车萝卜很快就被销售一空,农民的脸上露出了丝丝笑容。

在跨时近一个月的报道中,晨刊连续在一版或二版重要位置,累计刊发20多条新闻稿件,掀起一轮又一轮滞销萝卜销售热潮。最终,在报社各媒体单元以及其他媒体的共同关注和呼吁下,短短一个多月时间,泊岗乡积压的1500万公斤萝卜,赶在雨雪来临前全部销售完毕。

萝卜销完的那一天,淳朴善良的泊岗人,敲锣打鼓来到报社,送上了写有“情系百姓冷暖,担当社会责任”字样的锦旗。那一刻,为之付出的所有办报人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那一幕也将永远印刻在晨刊人的心中,激励着晨刊人不忘初心,继续奋进,在新的岗位上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滁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2020-12-31 3 3 皖东晨刊 content_27663.html 1 3 回首来时路,感谢一路相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