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
第A02版:办报历程

用文字记录岁月 用报道见证发展

——《皖东晨刊》16年办报历程回顾

十六载光阴,我们满腔热情;十六载陪伴,我们从不失约;

十六载坚守,我们见证发展;十六载深耕,我们风华正茂;十六载服务,我们离你更近。

十六年来,《皖东晨刊》始终坚持“关注民生 服务百姓”的办报宗旨,

始终讲政治、顾大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始终如一真诚服务人民群众,

融党性和人民性于一体,

组织、策划、采写了大量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报道,

版式新颖、内容鲜活、涵盖面广,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不忘初心、见证历史、砥砺前行。

回顾这十六年与滁州这座城、463万滁州人一起走过的日子,

我们骄傲而自豪、坚定且自信,我们用文字记录岁月,用报道见证发展,用深情浸润人生。

彰显使命担当, 打造有深度的报纸

2004年6月6日,《皖东晨刊》试刊一号正式出版。2004年7月1日,《皖东晨刊》正式创刊。在当天创刊号上,有这样一段创刊词:“《皖东晨刊》以皖东主流媒体为己任,激浊扬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热点,做百姓的知音,做百姓的朋友。”

《皖东晨刊》的出版,标志着滁州地区出现了自己的第一份都市报类报刊。当天的头版头条为《蚌宁高速:打造“滁州速度”》。带着使命前行,向着目标奔跑。以“滁州速度”为起点,拉开了《皖东晨刊》奋力奔跑的十六年。《皖东晨刊》诞生后,犹如是搭建在党和百姓之间的一座新桥梁,是为党和人民鼓与呼的一条新渠道,是履行舆论监督职责与使命的一个新阵地。我们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报理念,将服务民生放在首位,做好做强民生新闻,做深做精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成为顺应时代、敢于担当、有所作为的一张报纸。

从周二刊到周三刊到周五刊,从八个版到十六个版再回归八个版,从走进书报亭到网上数字报,《皖东晨刊》一步一个脚印、一走一个台阶,用坚实的脚步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了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纸,成为了党委政府的得力助手,显示出一个主流媒体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2005年4月至5月,滁州市市树、市花评选的过程中,我们主动担当联合市绿化委、林业局发起了滁州历史上首次市树、市花评选,最终选出的市树琅琊榆、市花滁菊与市政府最终认定的结果一致;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派出记者赶赴灾区作深度报道,这是我们首次向滁州以外的地区派出“特派记者”;2010年9月,我们与市文明办、城管局、交警支队联合开展“弃陋习 树新风”系列报道,并最终评选出市民最反感的“十大陋习”。以点滴之力,彰显媒体之担当,汇聚推动社会前行的力量。

真诚服务百姓, 打造有温度的报纸

《皖东晨刊》创建之初,就把服务民生放在金字塔的最高层,不断拓展新闻的广度和深度,提供及时、准确、详实的服务信息,打造一张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都市服务新闻纸。

拓宽新闻广度,打开百姓视野。《皖东晨刊》创刊时,网络媒体刚刚萌芽,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主要还是依赖传统媒体。为了满足人们大量信息获取的需求,晨刊记者们每天奔跑在大街小巷、部门单位、新闻现场,不断拓展新闻的广度,为皖东读者奉上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在重点项目建设现场,记者深入一线,以市民视角报道一个个新项目、新工程、新形象。在特大车祸事故现场,记者不畏艰难,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采写并还原最真实的现场。在突发恶劣天气现场,记者快马加鞭,采写出有信息、有温度的社会新闻。

挖掘新闻深度,提升报纸品位。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碎片化阅读成为主要流派。为进一步挖掘报纸深度、提高可读性、提升舆论引导水平,《皖东晨刊》建立了记者策划、编辑策划和部门策划三级策划制度,强化重大主题报道,打造有思考、有深度、有见解的重点新闻。以“滁城立交桥下乱象谁来问”为题,连续三篇报道提出问题、找出思路、建章立制。历届中国农民歌会期间,本刊多次推出特刊,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对歌会进行报道,激昂盛赞歌会、展示滁州形象。

写出新闻温度,彰显媒体担当。一张报纸的温度决定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与百姓有关的就是我们关注的”,这是创刊词里的话,也是我们16年来奉行的宗旨。帮着走失双胞胎回家,体验式乘坐皖苏首条跨省公交线路,骑行首批公共自行车,列席出租车听证会,走进滁州最后一个无电村、正确引导食盐抢购风波……每一个新闻采写的背后,都体现了为民提供服务信息的初心,都饱含着采编人员暖暖的温度。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拉近与百姓之间的距离,让百姓委屈与心声有新的倾诉渠道,2011年11月,我们从田间到街头,从机关单位到农贸市场,为明光泊岗义卖爱心萝卜;2013年5月27日,《皖东晨刊》首个社区记者联系牌挂进社区等等。以百姓为中心,展现媒体之初心,探索为民服务的路子。

媒体人心中有一个信念,肩上有一份责任,而生命里有一团火。这团火不只是为了燃烧自己,而是要照亮别人。在照亮别人的这条路上,我们选择了为皖东地区建设一支能采会写的后备队伍——滁州日报社小记者团。报社小记者团起步于2006年底,最初仅33人,最高时近3000人,覆盖滁城和全椒县14所中小学。一直以来,小记者团坚持以公益为主的模式,一方面激发青少年写作兴趣,培育写作习惯,另一方面拓展素质教育,打造“第二课堂”。特别是2018年以来,围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开展了多样化及创新型活动,得到社会各界赞誉,也获得了滁州市十佳学雷锋志愿服务优秀典型、第四批滁州市学雷锋活动示范点、优秀少先大队称号等。

(全媒体记者王 琼)

立足舆论监督, 打造有力度的报纸

为民而生,与民共进。加强舆论监督力度,做好热线新闻报道,是与民共进最直接的体现。

创办伊始,做大、做深、做强热线新闻一直是我们的宗旨。2004年创刊时即设立“新闻110”热线电话;2013年开始在滁州网上设立“你问政我跑腿”专栏,实现报网联动;2015年开设热线新闻版,与12345“市长热线”联办“市长热线晨刊联动”专栏。

还记得在2006年,凤凰四村小高层电梯停运,记者深入采访、连续报道,得到当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并促成解决,百姓拍手称赞;还记得在2008年,以《谁还在污染我们的“大水缸”?》为题,报道污染现象,揭示深层问题,自此掀起了一场滁州人在行动的大水缸保护战;还记得在2014年,琅琊区陈湾社区塑料颗粒小作坊污染严重,以监督报道之力,最终取缔了一批这样的黑作坊,保卫了滁州的蓝天;还记得2015年,滁城南湖花园一住户私砸承重墙,导致楼下墙壁开裂,记者不畏风险、顶住压力深入采访、连续报道,得到当时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两次批示,最终恢复了承重墙;还记得在2016年,定远县拂晓乡一个猪场紧挨幼儿园,娃娃们每天闻着臭味上学,最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猪场搬迁,娃娃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还记得在2017年,滁城龙蟠河公园被当成免费洗车场,报道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最终职能部门加强管理,市民树立文明意识;……

好记者永远在路上,好新闻永远在现场。我们始终保持不在新闻现场、就在去新闻现场的路上的敬业精神,深入细致采访,用事实去说话,把握好新闻角度,扛起媒体人的责任担当,从一切利于被监督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报道了一批有质量、有分量、有力度的热线报道,体现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

2020-12-31 ——《皖东晨刊》16年办报历程回顾 3 3 皖东晨刊 content_27642.html 1 3 用文字记录岁月 用报道见证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