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8日
第A07版:2020年滁州市第六届民生杯好新闻好图片大赛好新闻优秀作品选登(一)

2020年滁州市第六届民生杯好新闻好图片大赛好新闻优秀作品选登(一)

“水”润草西

陈业霞

水源短缺、水质不安全,是一些贫困乡村发展的拦路虎,也直接影响着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近日,笔者来到位于天长市南部高岗干旱地区——金集镇有名的产业经济薄弱村草西村,感受那里发生的变化。

临近中午,炊烟袅袅,笔者来到该村村民魏玉凤家中时,正赶上魏玉凤和老伴一起在准备午饭。

“一回想起以前挑水,腰就不自觉地痛起来。”75岁的魏玉凤回忆,以前村里没有安装自来水,吃的用的水都是5里路外水库的水。挑回来的水,还需要待泥沙沉淀后,选用上面最干净的那部分,不但生活上极不方便,饮水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村里通自来水的那天,大家都高兴坏了。”魏玉凤说,再也不用小心翼翼地计算水的用量,再也不必担心天旱没水,每次打开水龙头,用着这么干净的自来水,就觉得特别幸福。“家里还装了热水器,随时都能洗上热水澡,这多亏了政府的民生好政策啊。”魏玉凤口中的“民生好政策”,正是天长市近几年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民生项目。

“我们草西村,地处‘鸡鸣三县’的皖苏边界、草庙山南坡,是天长市严重干旱村之一。60年代初,在市镇两级政府大力支持下,村民齐心协力,修建了草庙山水库及其配套的干渠。由于年久失修,水利设施老旧,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用水日益紧张,遇到干旱少雨年景,村民饮水都靠市里派消防车送。”草西村党支部书记陈叶桃回忆起过去令人心酸的往事。

在草西村支书陈叶桃带领下,笔者来到了村里的水源点,这里有一套由政府“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民生项目资金建设的现代化饮水处理系统,该处理系统由反应沉淀池、过滤池、清水池等组成,经过这个系统处理后的水质,完全达到饮用水的卫生标准。“自2019年饮水工程建成起,我们村就彻底告别了挑水喝的历史,如今,不但能满足本村村民使用,还能供应给隔壁的马塘村呢!”陈叶桃笑着说。

破局思变,蓄势待发。在扶贫的过程中,国家的“民生工程”不仅给草西村带来了安全放心的饮用水,更是将发展产业的“一池活水”注入了村民的心田。

草西村的村民一直以来都是守着几亩耕地过日子,直到2016年,进村还只有一条2米宽的沙土路,为了给贫困户谋出路,市镇两级为草西的产业发展“把脉会诊”想了很多办法。

经过市里农科中心农业专家的考察,发现草西村的土壤酸碱度接近中性,适合发展葡萄、黄桃、鸭梨等特色产业。2018年,草西村开始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形式发展经果林产业,市里利用“产业扶贫”民生项目30万元投资100亩地的形式帮助贫困户入股黄桃、鸭梨产业,实现了每户每年2500元的产业分红,草西村当年就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水果产业虽然带领贫困户脱了贫,但是在投入之初,村民们并不支持。“黄桃不会种怎么办?要是没收成怎么办?卖不出去怎么办?”种种顾虑制约着村民们的思想。市镇驻村扶贫干部和村干部一道反复给村民做思想工作,村民们从最开始的不理解,到实实在在得到分红见着效益,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原来,这高岗旱地就是我们脱贫致富的‘聚宝盆’啊!”

思路一变天地宽。黄桃、鸭梨、葡萄种植,猕猴桃基地,冬瓜梨种植,香菇大棚……在民生项目的支持下,草西村产业遍地开花,村集体经济收入由负数增长至10多万元,贫困户年人均收入由2100元增长至8650元。

如今的草西村,水泥路一直修到了村民家门口,自来水流进了家家户户、“冲水厕”取代了“露天坑”……曾经的贫困村正向着美丽乡村转变。日子越过越舒心的草西人最爱说的话就是:“党的民生政策好,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滁州市暨琅琊区适老化改造工程正式启动

周莹洁

9月16日上午9时,随着工人将工作器材搬进清流街道居民孔老的家中,标志滁州市暨琅琊区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施工。

2020年,滁州市被列为第五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根据《滁州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滁州市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实施办法(试行)》,滁州市民政局和琅琊区民政局共同组织、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工程。适老化改造工程通过对老年人家庭生活环境及设施的升级改造,辅助和方便老年人居家生活,提升老年人居家生活品质。前期,琅琊区民政局联合街道、社区,严格普查和筛选改造项目家庭,陪同设计施工人员冒着酷暑上门入户,逐条登记老人需求并建档;首批列入适老化改造老人家庭共105户,以低保困难家庭、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武汉一线抗击疫情家庭、服役期间获得军功的退役军人家庭、劳模家庭、空巢独居老人家庭等为主。

小厕所关系大民生

乐丽蓉

“‘旱改水’使用冲水马桶以后,厕所里再不见苍蝇蚊子了,安全、方便又干净,新时代享受到了新生活,日子真是越过越好啦。”看着自家墙面洁白、地面平整、通风透气的卫生厕所,凤阳县板桥镇中心村村民陈迪珍欣慰的笑容里,盛满了幸福的喜悦。

2019年以来,一场以“清洁村庄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以影响民生工程的突出问题为重点的农村厕所革命,在板桥镇打响。截至目前,该镇3个示范村1个示范社区1300座旱厕改造任务全部高质量完成。

习惯了“两块砖一个坑”老式厕所的农民群众,如何在短期内接受了卫生厕所这一“洋事物”?当前改厕进度如何?工作中是否遇到了阻力和难题?

万事开头难,最初听说要改厕,村民中或多或少存在“传统习惯不想改、刨墙破土不愿改、担心效果不敢改”等顾虑。该镇党政主要领导明确表态,“群众满意是改厕工作的最高标准”。为此,该镇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常务副组长、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各村书记主任为成员的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工程领导小组。按照“政府引导、村民主体、整村推进”原则,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制定标准、指导技术、检查监督、验收考核、拨付资金,由招投标管理局统一招标厕屋的施工队负责实施,村干部是主要负责人,全程参与、监督工程施工,村民的满意度是检验工程质量的唯一标尺。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为了让村民改的放心,用的舒心。该镇还建立了户改厕长效维护机制,通过成立专业的维修队伍,每年拿出专项维修资金,对厕所进行定期维修管护。此外,通过印发维修人员名片给村民的方式,做到有问题及时上门解决。

正是因为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落到了实处,充分调动起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板桥镇农村改厕工作才得以顺利推进、健康运行。近两年大刀阔斧的厕所革命,让农民群众彻底告别了“土茅坑”,真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幸福工程,同时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

“四味良药”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叶传龙

“通过政府购买让我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我感到很满意”,家住张山镇的张和和现已成为来安县残疾人服务中心的业务能手。

今年我市高校毕业生达2.25万人,创历史新高。受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我市人社部门根据民生工程“就业创业促进”中相关要求,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攻坚”行动,对毕业生就业报到、见习、求职和维权四大难题对症下药,取得成效。目前全市已有1.59万名毕业生就业成功,就业率达70.74%,居全省前列。

网上报到“问诊”。在全省率先开设高校毕业生网上报到系统,让外地毕业生可以通过电话、短信、档案查询和“职等您来”就业小程序等线上线下登记服务渠道,实现网上报到和档案转接查询等功能,细化优化“不见面服务”。今年已接收毕业生报到1.68万人,对已报到未就业毕业生自动识别转入帮扶状态,经省人社厅、教育厅统计和市县上门摸排,全市共有6994名未就业毕业生列入重点帮扶。

扩大见习 “壮骨”。修订《滁州市大学生见习实习基地管理办法》,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和中小微企业就业补贴力度,对疫情期间新招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给予每人1000元补贴,目前已发放补贴305万元。推动企业与大中专职业院校对接,按“六有”标准认定就业见习基地69家,开发就业见习岗位1520个,给予见习人员每月80-160元补贴,目前已为1260人发放补贴105万元。支持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累计为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16万元。

系列招聘“活血”。拓宽毕业生求职渠道,疫情以来共举办网上招聘36场、线下“2+N”招聘120余场,市县两级招聘面向高校毕业生岗位达1815人。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发动百名人社专员进行“1×20”服务,与就业困难毕业生结对帮扶。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面向新录用大学生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技能培训补贴标准由800元提高到1200元。目前累计培训毕业生3855人,在线培训人数居全省第一。

维权护薪“顺气”。为高校毕业生开设就业维权绿色通道,引导毕业生来滁就业创业,今年已为 39名来滁就业大学生发放住房补贴204万,为2614名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392.1万元。对大学生群体维权给予重点关注,今年以来共办理涉及高校毕业生维权案件624件,为878名高校毕业生挽回经济损失958.3万元,处罚“黑中介”3家。

2020-12-08 3 3 皖东晨刊 content_25608.html 1 3 2020年滁州市第六届民生杯好新闻好图片大赛好新闻优秀作品选登(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