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9日
第A02版:重点新闻

创新“五项举措” 保障脱贫攻坚圆满收官

本报讯 精心部署、创新举措、精准施策。近年来,我县强化责任担当,创新“五项举措”,多方发力保障脱贫攻坚圆满收官。

创新“两个模式”,有效破解健康脱贫瓶颈。建立健康脱贫“两干一医”(村扶贫专干、计生专干、村医)模式。紧扣解决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大胆探索“两干一医”新模式,打通健康脱贫“最后一公里”,使贫困患者就医施治精准、保障有力、途径畅通。全县健康脱贫“两干一医”模式受到省市充分肯定。组建县域医共体对口帮扶。组建由县人民医院+9所乡镇卫生院、县中医院+6所乡镇卫生院两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从资金打包、清单管理、服务群众三个方面出发,促进医疗资源共享。牵头医院安排医师定期坐诊帮扶,安排驻点医师长期帮扶,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

搭建“三个平台”,广泛凝聚脱贫攻坚合力。微小心愿众人帮。累计发布“微心愿”15期,帮助1063名贫困户实现微小心愿,“点亮微心愿,我来帮实现”活动荣获2017年安徽省网络公益“年度创新”提名奖,第6期“微心愿”活动被中国扶贫微信公众号以先进典型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2019年获得安徽省网络公益“年度创新项目”优秀奖。同时作为国务院扶贫办“脱贫攻坚100计”中第9计,向全国推广;爱心平台一对一。搭建“爱心助学平台”,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积极响应,29家爱心企业和人士与59名贫困儿童建立一对一帮扶助学,解决他们大学毕业前的持续教育问题。公益助学暖人心。加强同中华儿慈会“小爱也温暖”公益基金的深度合作,在县内先后开展9批次捐赠活动,累计捐赠物资110余万元,为424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63.6万元,发放各类学习物品47万元,全县共1568名贫困学生受益。

健全“四个机制”,全面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健全包保机制。搭建“县主导、乡为主、村落实”责任体系,25名县级领导联系包保16个乡镇(经开区)、21个贫困村,结对帮扶55户贫困户;64家县直单位(部门)、1299名帮扶干部开展结对帮扶;从各县直帮扶单位选派扶贫“特派员”94名,切实提高帮扶效果。建立提示机制。对阶段性工作统一梳理、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每周提示通报一次,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具体整改要求。2020年以来,累计发布提示单和通报76期。严格调度机制。加强压力传导,对工作推动力度不够、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单位,进行点对点调度。对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求在县委常委会、月度重点工作会议上表态说明,有力推动问题解决。创新容错机制。建立并常态化执行“三天两夜”容错纠错制度,累计执行“三天两夜”51批509人,其中2020年执行20批210人。既发挥了警戒作用,又解决了“下不去、住不进、帮不实、做不精”的问题,极大地保护了帮扶干部工作积极性。

锻造“四重角色”,充分激发选派干部作用。当好组织建设“领头羊”。加强示范带动,凝聚了团结一致、干事创业的强大正能量。2020年择优增派20名机关党员干部驻村帮扶,21个贫困村选派帮扶干部达到63名。5年来,贫困村共发展党员5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6名、后备干部72名,新建村级活动场所14个、改扩建7个,基层组织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当好脱贫攻坚“主攻手”。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因村制宜、因户施策。选派帮扶干部共争取各类帮扶资金4700余万元,发展产业脱贫项目120个,帮助贫困村1200余户3400余人顺利脱贫。当好集体经济“智囊团”。以“村企联建”为契机,逐步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5年来,建成集体经济项目3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5年底的23.2万元增长到2019年底的683.51万元,村均由1.1万元增长到32.5万元,年均增幅达133%。当好乡村治理“稳压器”。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乡村治理为己任,积极排查和调解矛盾纠纷,办理为民服务代理事务1551件,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推行“四法培训”,全面提升扶贫干部能力。政策“口袋书”人手一册。每年将脱贫攻坚政策和专业术语印制成脱贫攻坚政策口袋书,扶贫干部人手1册,便于及时掌握最新政策要求。“脱贫早餐”每日一条。坚持将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扶贫政策内容,精简为“脱贫早餐”短消息,每天上午7点前进行全县推送,目前,已推送“脱贫早餐”960余条。业务培训每年两轮。利用小岗干部学院优质资源,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原则,每年对选派帮扶干部进行至少2次全覆盖轮训,对其他扶贫干部进行不定期培训,进一步拓宽扶贫干部发展思路,提升带动脱贫致富能力。“56工作法”提升实效。创新“56”资产管理工作法,全面提升扶贫干部项目资产管理工作实效。通过“五步法”(全面摸清扶贫资产底数,强化扶贫资产信息核准,重点清理低效、闲置扶贫资产,核销损毁扶贫资产,完善资产运维公示制度)建立并完善县、乡、村“六本台账”(项目建设管理台账、资产登记管理台账、资产收益分配台账、资金使用台账、资产清查处置台账、资金问题监督举报台账),实现扶贫资产管理“四清”(分类摸查“底数清”、界定产权“归属清”、规范运营“责任清”、加强监管“处置清”)。2020年9月,安徽省扶贫办已将凤阳县“56”工作法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薛正伟)

2020-12-09 4 4 凤阳新闻 content_25705.html 1 3 创新“五项举措” 保障脱贫攻坚圆满收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