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2日
第A02版:重点新闻

“三条硬线”夯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本报讯 我县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位于我国南北分界线上,国土面积1949.5平方公里,总人口78.2万,辖15个乡镇、2个省级工业园区。近年来,全县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好的民生工程和最强的责任担当,始终保持攻坚态势,全面对标脱贫任务,高效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

坚守“一达标、两不愁”底线

2014年至2019年,我县全县贫困人口由33222人减少至573人,贫困发生率从5.12%下降至0.09%,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668.7元增加到2020年的12572.3元,年均增幅29.48%,比全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9.58%高19.9个百分点,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同时,贫困人口劳动收入占比逐年提升,非劳动收入占比逐年下降,2020年工资性收入占52.94%,经营性净收入占11.01%,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贫困群体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筑牢“三保障、一安全”防线

基础教育条件不断优化。我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累计投入35亿元,划拨土地75万平方米,新改扩建学校110所、操场120个。招聘教师917人、定向培养乡村教师51人、引进教育优秀人才49人,发放教师差额工资、艰苦边远学校教师津贴等5.01亿元。资助建档立卡学生46868人次,发放各类教育资助金3423.76万元。荣获2016年-2018年度全省“教育强县”荣誉称号,在2019年度全市教育综合考核中获得一等奖。

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我县累计投入20亿元对县乡村医疗场所进行改扩建,新增县级公立医院周转池编制667个,引进卫生类高层次人才9人。开展贫困妇女免费“两癌”筛查7863人次,发放贫困家庭儿童“营养包”6347人次,救治34种大病贫困患者2196名,代缴参保资金1868万元,贫困人口慢性病办证9064人。截至10月底,贫困人口医疗总费用3.45亿元,综合报销比例达91.5%。

农村住房条件稳步改善。我县抽调6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边缘户房屋开展全覆盖排查鉴定,符合危改条件的及时纳入危改工程。2016年以来,全县贫困户实施危改工程3518户,发放补助资金6317.7万元。

饮水安全保障持续稳定。我县实施花园湖东水西送、凤阳山南水北调和引淮入城工程,城区自来水源水输水能力、净水生产能力和管网水压实现“三个翻番”。投入1.2亿元,实施私营水厂收购、老水厂改扩建工作,7个私营水厂全部收归国有管理。投入2.8亿元新建(改扩建)水厂6座、加压站24座,新建供水管道3982公里,管网覆盖自然村比例达95%以上,贫困人口自来水覆盖率达97.78%。为不具备开通自来水贫困户每年进行2次水质检测,累计检测水质达12批次13120份。

防范因疫因灾返贫致贫红线

“四个清零”全面落实。我县强化帮扶举措,全县21家扶贫龙头企业、28家产业扶贫基地和251个村级产业扶贫产业项目于3月底前全部复工复产。开通复工专线78车次、点对点包车帮助2124人“出家门、进厂门”返岗就业,2020年全县贫困人口务工就业11108人。帮销农产品505余吨,价值306万元;爱心企业自发捐赠18万斤新鲜蔬菜,驰援武汉青山区、武昌区等地,获人民日报等点赞宣传。为188名贫困家庭学生解决了线上学习设备,协调三大运营商为师生免费赠送20G手机流量,全县8万多名中小学生实现了线上学习一个不落。扶贫企业和车间复工复产、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农产品滞销、贫困户子女线上学习等问题全面清零。

“四个目标”如期实现。面对淮河有水文记录以来的第四大洪水,我县坚持淮河、濠河双线作战,强化预警预判、巡堤查险、强基固坝、应急处突等各项工作,安全转移安置群众4619户14393人,其中贫困人口352户820人。扎实做好灾后重建“四启动一建设”,组织260多名农技人员走组入户,帮助指导受灾群众补种改种农作物0.45万亩,发放应急救灾补助资金300万元,谋划总投资额达49.7亿元的水利工程项目,实现了人员零伤亡、重要堤防零损毁、重要基础设施零冲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零影响等四个目标。

“两种风险”有效化解。我县逐步完善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全县边缘户享受医疗救助178人33.75万元,通过帮扶实现就业16人,纳入低保和特困供养保障1356人。截至目前,全县21户脱贫监测户、981户边缘户返贫致贫风险已全部消除。 (张蓉)

2020-12-02 4 4 凤阳新闻 content_25184.html 1 3 “三条硬线”夯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