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

全国首批“长护师” 迈出护老新步伐

2025年05月15日

□胡建兵

日前,全国首批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江苏南通市发放。81名考试合格的从业人员正式持证上岗,从首批照护保险试点到首批长护师诞生,南通作为全国长护险改革试点城市,迈出了社会化长护保障体系建设的新步伐。

为处于失能、半失能状态的老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护,是应对社会老龄化的一项重要举措。长期护理险(简称长护险)是专门针对“失能老人”的特殊险种,被称为社会保障“第六险”。自2016年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来,全国49个城市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24年底,全国超过1.8亿人参保,累计超过260万人享受待遇,基金支出超800亿元,不仅改善了失能人员的生存质量,更减轻了家庭负担。

但推进长护险存在着长期照护师人才短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护理员人手紧俏、服务次数减少、护理员流失严重,甚至出现“人证不符”等问题。加上社会对长期照护师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较低,导致愿意从事该职业的人较少。面对这些问题,江苏省通过持续推动长护险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证事项,制定职业准入实施细则,促进护理员队伍职业化发展;鼓励职业院校与定点长护服务机构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确保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提高长期照护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人从事该职业。全国首批长期照护师证书的颁发对促进社会化长护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长期照护师是国家设立的新型职业工种,旨在解决老龄化社会中失能人群的照护难题,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通过颁发证书,长期照护师的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迈出了关键一步,有助于提升长期护理质量,促进康养产业转型升级。江苏省南通市率先推进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为全国范围内整体推进奠定了基础。长期照护师的出现不仅提升了长期护理服务的质量,还为从业人员带来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有效促进了银发经济的发展。

尽管长期照护师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但目前合格的从业人员数量仍然有限。如何吸引更多人从事这一职业,并确保有足够数量的合格人员,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为此,国家医保局等七部门已印发通知,要求培训机构按照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职业培训包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实施意见,科学设定培训内容,分类设定培训课程体系。培训应涵盖从初级到高级的各个层次,确保参训学员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规范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程序,加强评价认定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长期照护师的资质认证过程公正、透明。这有助于提升长期照护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出台激励和支持政策,鼓励更多人从事长期照护工作。例如,支持普通本科和职业院校设置相关专业,鼓励毕业生及有意愿的人员参加培训。各地应指导培训机构与定点长护服务机构之间加强沟通联系,结合个性化用工岗位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鼓励定点长护服务机构在岗位招聘时优先选择取得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逐步实现全员持证。通过规范培训和严格管理,提升长期照护师的服务质量。长期照护师应具备基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功能维护和心理照护等综合技能,能够在家庭、社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等场所为失能失智人群提供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