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陈 曦 全媒体记者张开兴
社区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构建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城市基层治理格局,推进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更多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永恒课题。
如何发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先发动党员参与是“关键一招”。去年以来,我市学习运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创新打造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升级版,引导2.3万名在职党员回居住地社区报到,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共建幸福美好家园。
精准服务“暖民心”
群众点单,党员报到。
“大爷,您的血压有点偏高,平时要注意清淡饮食,少吃油盐,戒烟戒酒。”已经是第5次参加在职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员秦婷婷,刚刚结束夜班就马不停蹄地赶到龙蟠街道龙蟠南苑社区义诊活动现场给居民测量血压。
在职党员日常工作繁忙,只能在业余时间参与到社区活动和服务中,时间安排上存在一定掣肘,服务时间也存在不确定性。
如何打通党员与社区“供需”双向渠道?滁州市在原先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全面推行“订单服务”模式。社区党组织牵头,按照群众点单、党组织派单、党员接单工作模式,收集居民意见,编制需求项目,鼓励在职党员结合自身特长和岗位优势参与认领。
截至目前,全市社区党组织已牵头发布服务项目8500余个,近万名党员参与认领“微心愿”9200余个。
整合下沉资源服务居民群众,关键是要推动为民服务触角向小区、楼栋延伸,让党员干部“干的事”精准对接身边群众“盼的事”。
我市紧密结合党群服务中心“八有八建”试点工作,在全市确定22个联系点社区开展重点建设,选择27个小区开展在职党员“联岗联户”活动。
“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社区党组织在小区按照这一组织架构,将报到党员编入楼栋党小组,采取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方式,遴选部分素质高、意愿强和群众基础好的党员作为“党员中心户”,开展“联户”活动,并鼓励竞选业主委员会成员、担任兼职网格员等,推动报到党员亮身份、作贡献。
小区治理难题,如何找到最优解?全椒县发布小区“治多星”招募令。
在职党员王金秀响应号召,作为南麓花园小区党员中心户,联系包保30余户居民,搭建起社区沟通服务居民的有效桥梁。小区广场破损、智能门禁设备不完善、健身娱乐设施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协调解决了诸多难题的王金秀,得到居民交口称赞,被高票推选为小区业委会主任。
切实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在滁州,社区治理正借助党员精准服务群众的向暖力量,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精细管理“比奉献”
在职党员在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何以体现?答案唯有服务群众,真正让居民群众看得见、得实惠。
“我是来社区报到的,家住在碧桂园永阳府,是来安县第四中学的历史老师,我可以为咱们小区的党员群众讲红色故事。”2024年10月28日,来安县第四中学的在职党员李晓燕主动到新安镇红桥社区报到,并结合自身特长,加入了新安镇红桥社区宣讲团。
让这一场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接力赛”没有终点,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至关重要。
为推动报到工作常态化,我市明确在职党员和党组织的责任。新入职党员和报到后居住地发生变化党员,在1个月内主动向单位党组织报告;单位党组织每年至少开展1次报到工作“回头看”,及时组织在职党员回居住地社区报到。同时,还对社区党组织做好接洽和党员信息保密等工作提出要求。
与此同时,聚焦破解小区治理难题,围绕怎么报到、怎么服务、怎么治理、怎么评价,滁州还出台4项举措、建立长效机制,全力助力“走,到家里社区报到去”成为我市广大在职党员最为热门“流行语”。
在服务群众、服务社区的过程中,努力使在职党员受教育、提素质。
我市坚持强化在职党员在社区履行社会责任的结果运用,推动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共抓在职党员日常管理。
每年年底,由社区党组织按照“好、较好、一般、差”4个等次对报到党员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评价,并反馈其单位党组织。单位党组织经常性与党员居住地社区党组织联系,了解党员“八小时外”情况,并将社区党组织评价意见作为评价党员日常表现的重要参考,推动在职党员在“八小时内外”当先锋、作表率。
“我们在提拔使用党员干部时会着重了解其在社区的表现情况,将社区意见纳入综合考虑。”明光市委组织部干部股负责人徐鑫鹏说,“2025年1月,我们在考察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党组书记人选时,将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社会公德等5个方面17项具体问题及参与居住地社区组织活动情况纳入社区征求意见清单,确保全面了解拟提拔在职党员的日常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