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2025年05月08日

宋迎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当前,我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成为必然要求。因此,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

第一,经济增长效应。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和坚实丰厚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在发展动能上,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经济从传统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变。在结构优化上,新质生产力推动资源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领域集聚,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在要素提升上,新质生产力促进数据、知识、技术等新型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深度融合,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益,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第二,就业扩容效应。高质量充分就业是高品质民生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兴职业和就业岗位,使就业市场更加灵活、包容和有活力。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推动就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收入。

第三,区域联动效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间发展差距,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东部地区凭借技术、人才、资金等优势,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中西部地区可利用资源、劳动力等优势,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发展特色产业。区域间通过产业分工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第四,服务提升效应。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了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够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共同富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五,环境优化效应。新质生产力以绿色低碳技术为支撑,能够有效促进产业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障。同时,新质生产力催生了生态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等生态经济的发展,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也为实现共同富裕开辟了新的路径。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第一,创新助共富:加强科技创新,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集聚。重点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二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创新生态系统。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三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创新文化,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第二,产业助共富: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产业载体。一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积极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二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要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前瞻布局量子信息、生命健康、元宇宙、低碳能源等未来产业,加快颠覆性技术突破和跨领域交叉融合创新,打造未来产业发展生态圈。

第三,人才助共富:强化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共同富裕的人力资本质量。一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二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建设技能型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壮大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三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强化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优化人才战略布局,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升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第四,协调助共富:注重均衡发展,持续缩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一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在区域间的共享与转化。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和互助合作机制,推动发达地区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更好流向欠发达地区。二要注重区域协调和城乡普惠,加强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赋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第五,改革助共富:全面深化改革,加速构建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一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二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不断完善共同富裕的共享机制。三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要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让市场主体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筑牢共同富裕的物质根基。

【本文系2024年度安徽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S2024038】

(作者单位:中共滁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