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玥瑶
在20世纪50年代,我的太婆从上海考入位于苏州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与同样就读于这所大学的太公相识,并共同为新中国的未来而奋斗。
那时,中国刚解放,国家需要大批人才到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太婆与太公一毕业就一同被分配到了安徽的农村。土地改革结束后,太公决定留在当地的小县城——滁州定远县的公安局工作。而太婆则回上海,分配至上海市总工会,曾参与中国福利会的妇女儿童工作。
太婆上班的地方是外滩建筑群中的一座著名建筑,位于上海外滩2号,由匈牙利建筑师鸿达设计,和邬达克一样,是装饰艺术风格的代表人物。数十年后,这里成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上海)的所在地,时空的巧合让这段记忆更添传奇色彩。在那个年代,我的太婆上下班乘坐有轨电车,办公楼内有电梯,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电扇,这样的工作环境在当时是十分舒适的。而太公在定远县的条件就差远了,公安局的工作繁忙劳苦,平时吃的是井水,住的是瓦房。但是,太婆为了爱情,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上海优越的条件,选择调到定远县法院工作,与太公共同过艰苦的生活。
我的太婆是一位自立自强的新时代独立女性,从来没有上海小姐的娇气,即使从小生活优渥,但离开原生家庭后,在工作之余学着挑井水、劈柴烧饭、养鸡、纳鞋底等,慢慢地适应小县城的生活。太公是“完美主义”的工作狂,公安局有许多案件要处理,家里的大事小事从不过问,于是家里的一切事务都丢给了太婆一个人打理。
太婆不仅在家庭里是伟大的,在工作上亦是。
太婆在工作上,是一名兢兢业业、公平公正的法官(那时称为审判员)。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法律体系重建的重要时期,特别是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女性法官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太婆伸张正义,为许多女性发声。有一次,太婆审判一件离婚案,男方好吃懒惰,喝醉酒就会打老婆,从来不管孩子,女方实在忍受不了没有家庭责任感且有家暴倾向的丈夫,坚决提出了离婚。在那个年代,封建残余的思想让人们认为女方提出离婚是一件“很丑”的事情。太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尊重女方判予离婚。当时在法庭上,那位男子和他的家人威胁太婆,并出狂言要报复。太婆不惧威胁,为正义而裁判。她手持法典利剑,在封建废墟与社会主义法统的断层带劈开光明,既要对抗千年宗法余毒,又要用判决书重塑属于新中国的正义!
太婆手写的判决书,纸页间依然回荡着木法槌叩击时代的清响——那是新中国第一代女法官们用柔韧的脊梁撑起的法治晴空。
谨以此篇纪念我的太婆,一位不凡的新时代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