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

新生儿常见生理现象,你了解吗

2025年04月18日

初为父母的家长由于缺乏育儿知识,常常将孩子的某些特殊生理现象误认为是疾病,面对这些生理现象常常无所适从、忧心忡忡。这里就列举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生理现象,希望可以帮助年轻爸妈消除紧张情绪。

新生儿粟粒疹:是由于角质和皮脂腺聚集在宝宝鼻尖、鼻翼、面颊部而形成小米粒大小的黄白色皮疹,直径为1-2毫米左右,这种情况不需要特殊处理,保持宝宝皮肤清洁干燥,透气散热,脱皮后皮疹就会自然消失。

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出生后2-3天,由于胎粪开始排出、胎脂的吸收和水分丢失,加上刚出生的宝宝吸吮力较弱、吃奶量少,一般会出现暂时性的体重下降,临床上统称“生理性体重下降”,体重下降幅度为6%-9%。随着宝宝吃奶量的增加,机体逐步调整并适应外界环境,体重会逐渐恢复至出生时体重。如果体重下降幅度超过出生时的10%或出生后10天左右仍未恢复至出生时体重,则需要查找原因,或在医生指导下改善喂养方式方法。

先锋头:也叫产瘤,须与头皮血肿鉴别,先锋头是新生儿分娩过程中头部通过产道时受到挤压,导致头皮软组织水肿,此种现象不需要特殊治疗和处理,一般出生数天后会自然消退,家长在护理过程中只需要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即可。

生理性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眼白部分)发黄,这是因为宝宝体内胆红素生成过多,而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能力还没发育成熟,使得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就呈现出肉眼可见的黄染现象。一般足月宝宝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4-7天时达高峰,10天后开始逐渐消退,最迟不超过14天,早产儿较足月儿出现黄疸稍晚,一般出生后3-5天开始,高峰在5-7天出现,7-9天开始消退,最迟可延迟到21-28天。黄疸高峰时一般不超过12.9mg/dl。除黄疸外,宝宝无其他临床症状。

新生儿脱皮:有些新生儿会出现全身皮肤或手腕、脚踝、足底等部位部分脱皮,但宝宝不哭闹、脱落部位皮肤不红,这种脱皮属于新生儿皮肤的正常新陈代谢,可每日涂抹婴儿油、润肤露保持皮肤湿润,等待自然脱落,无须其他特殊处理。

新生儿红斑:又称新生儿中毒性红斑、新生儿荨麻疹,新生儿出生后1-2天头部、躯干、四肢常出现大小不等的多形性丘疹,一般1-2天消失。轻中度新生儿红斑无须特殊治疗,保持皮肤清洁,适度保暖,宝宝用物应以柔软、清洁、刺激性小为宜,如出现红斑较多且长久不退,需及时就医。

新生儿青记:一些新生儿在背部、臀部或腰部常有蓝灰色或青灰色斑块,形状和大小不一,斑块表面平坦,与周围皮肤齐平,此为黑色素细胞聚集沉着所致,也叫青记或“蒙古斑”,无须特殊处理,随年龄增长青记会逐渐消退,到学龄前或青春期前消失。

“马牙”和“螳螂嘴”:此为口腔内常见的生理现象。新生儿上腭和牙龈常有黄白色小斑点,直径1-2毫米左右,俗称“马牙”,这是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所致,不会引起疼痛或不适,在宝宝出生后数周至数月自行消失,不会影响宝宝吃奶和乳牙的发育。新生儿面颊部有脂肪垫,外观呈白色或黄白色,无痛感或不适,俗称“螳螂嘴”,此现象对吸乳有利,家长不应挑割或用手进行挤压,以免发生感染。如果出现红肿溃疡、拒食、哭闹等情况则需就医。

新生儿溢奶: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胃容量较小,食管下段括约肌较松弛,幽门括约肌发达,通俗说就是“上口松、下口紧”,容易引起胃内奶汁倒流。当宝宝吃奶过急或吸入奶嘴里过多的空气,就会引起溢奶或者吐奶的现象。建议采用坐位、半卧位等姿势哺乳,喂奶后及时拍嗝排出胃内积气,并取右侧卧位,一般在6个月左右宝宝溢奶现象会逐渐改善。

新生儿抖动:新生儿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外界刺激缺乏定向力,当听到突来的声响或出现光线刺激,有饥饿哭闹和情绪激动等情况时会出现全身抖动,四肢伸开,呈拥抱状,持续几秒或几分钟,抖动随刺激消失而停止,这是对刺激的泛化反应,下肢抖动也是泛化反应的表现,不是抽搐,宝爸宝妈们大可不必紧张,当出现抖动时可轻轻抱住婴儿给予安全感并保持环境安静和温暖,避免突然的噪音和强光。但是如果出现抖动伴随其他异常症状或者通过安抚仍然无法停止,应及时就医排除病理性原因。

新生儿假月经:部分女性宝宝出生后5-7天出现阴道流出少许血性分泌物,俗称“假月经”,可持续约1周左右。因怀孕后期母体雌激素进入胎儿体内,出生后雌激素突然中断就会形成类似月经的出血现象,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加强会阴处的清洁和观察即可。

乳腺肿大:部分宝宝会在出生后3-5天出现乳腺对称性肿大,无红肿和疼痛,男、女均可发生,有些会有少许乳汁分泌,在民间被称为“巫乳”,这是因母体雌激素和催乳素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所致,无须特殊处理,只需保持清洁,切勿挤压,以免感染和受伤。此现象一般在出生后2-3周内自然消退。如出现红肿发热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天长市人民医院 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