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

麻醉知识你了解吗?

2025年04月02日

在医疗领域中,麻醉技术就像一个不可或缺的“守护者”,默默地保障着手术和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说过“麻醉”,但对于这项技术的了解仍然相对有限。

麻醉一词原意是指感觉或知觉的丧失,其后则指可使病人在接受手术或者有创操作时不感到疼痛和不适的状态。一般认为,麻醉是由药物或其他方法产生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周围神经系统的可逆性功能抑制,这种抑制的特点主要是感觉特别是痛觉的丧失。

麻醉方式的分类

1.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是将麻醉药物通过吸入、静脉、肌肉注射或直肠灌注进入体内,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致使患者意识消失而周身无疼痛感觉的过程。这种麻醉方式便是通常说的“睡着状态”,特点是患者失去意识,全身肌肉松弛,感觉不到疼痛。最常用的全身麻醉方式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特点是采用静脉麻醉药或吸入麻醉药产生全身麻醉作用,术中需进行气管插管,机械辅助呼吸。全身麻醉适用于各种手术,特别是需要患者失去意识的手术,如开胸、开腹、颅脑手术等。

全身麻醉并不是都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一些伤害刺激性小,手术时间短,简单的手术操作和检查操作,比如胃肠镜检查、人流手术等就不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而可以实施保留自主呼吸、但意识消失的全身麻醉。

2.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是指局部麻醉药暂时地阻断某些周围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受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局部麻醉的特点是神经阻滞的可逆性和无组织损害性,其优点在于简便易行,病人保持清醒,安全性大,并发症少,对病人的生理功能影响较小。常用的局部麻醉分为以下几种。

表面麻醉: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作用于黏膜表面,使其穿透黏膜作用于黏膜下神经末梢而产生的局部麻醉作用。一般来讲,浅表手术麻醉或眼、鼻、口、喉、气管、食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的内镜检查通常会使用表面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将局麻药注射于手术区的组织内,分层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而产生麻醉作用。它主要用于体表短小手术、有创性的检查和治疗术。

区域阻滞麻醉:围绕手术区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麻药,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纤维的传导,使该手术区产生麻醉作用。它适用于短小手术的麻醉,如局部肿块切除术。

神经阻滞麻醉: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旁,暂时地阻断该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3.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椎管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脊髓神经根被阻断,神经根支配的相应区域被麻醉。椎管内麻醉适用于腹部、腰椎和下肢手术。根据注射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蛛网膜下阻滞(又称腰麻)和硬膜外阻滞。

麻醉术前注意事项

1.全面评估

病史采集:包括过敏史、既往手术麻醉史、慢性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药物使用(如抗凝药)等。体格检查:重点关注心肺功能、气道评估(预测插管难度)、脊柱情况。辅助检查:血常规、心电图、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

2.术前准备

禁饮禁食:成人术前6-8小时禁食固体,4小时禁饮。胃排空延迟者需延长禁食时间。儿童按年龄调整。

药物管理:停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需停用7天)或调整剂量。控制慢性病药物需遵医嘱服用。

心理疏导:解释麻醉流程,告知可能存在的风险,缓解患者焦虑。

3.特殊人群

儿童需家长陪伴安抚,选择合适年龄的麻醉方式;老年人要注意脏器功能衰退和药物代谢减慢;孕妇要避免使用影响胎儿的麻醉药物;肥胖患者要评估困难气道风险,备好可视化插管工具(如纤支镜)。

麻醉术后注意事项

1.早期恢复阶段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至完全清醒。呼吸道管理:防止舌后坠或呕吐物误吸,必要时吸氧。疼痛管理:患者自控镇痛泵(PCA)技术。

2.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恶心呕吐:使用5-HT3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

低体温:术中保暖、术后使用加温毯。深静脉血栓:鼓励早期活动。呼吸抑制:密切监测,必要时使用拮抗药物(如纳洛酮)。

3.康复指导

饮食:从流质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过早进食导致腹胀。活动:鼓励术后6-24小时内下床活动(根据手术类型调整)。随访:观察切口愈合情况,评估麻醉后长期影响。

临床一直以来都认为“没有小麻醉,只有小手术”,这一观点无疑充分诠释了麻醉的重要性,也阐述了麻醉的影响。通过了解麻醉的相关知识,患者可以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保证手术和检查的安全。通过系统化的麻醉管理,不仅能保障手术顺利进行,更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为患者保驾护航。 (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陶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