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道健康“坎”,尤其是高血压患者。随着气温降低,人体血管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也随之升高。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幅度比年轻人更大,通常冬季血压会比夏季高出10-20mmHg,甚至更多。这种血压的大幅波动,极易引发各类心脑血管疾病。
保暖防寒是关键
冬季气温较低,适当的保暖措施能有效防止心血管受强烈刺激。老年人应适时添加衣物,注意防寒保暖。同时,要保持起居环境温暖,可适当使用取暖设备。控制开窗通风时间,避免室内温度下降过快。冬季户外活动讲究时间段,尽量避免在气温较低的早晚时间外出,可选择在中午气温较高的时间进行短暂的户外活动。
饮食调控有讲究
饮食对血压的影响不容小觑。高盐饮食堪称血压升高的“幕后推手”,盐中的钠会引发水钠潴留,使血容量增加,进而升高血压。据了解,我国超半数高血压患者属于盐敏感型,严格控盐能让血压管控事半功倍。像北方冬季常吃的腌酸菜,每100克含钠量高达700毫克左右,一顿饭若多吃几口,当天盐摄入很容易超标。
高脂食物是血压“大敌”,长期高脂饮食易诱发肥胖,导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下降,推动血压上升。
老年高血压患者每日盐摄入量应严控在5克以内,相当于一个啤酒瓶盖的量,少吃腌制的咸鱼、咸肉等。脂肪摄入每日不超过25克,优先选择橄榄油、亚麻籽油等优质植物油,减少动物脂肪摄取,远离油炸食品。
蔬果是降压“利器”,芹菜富含芹菜素,能舒张血管、降血压;苹果富含钾元素,可促进钠排出,平衡体内电解质。还有香蕉、橙子、菠菜、西兰花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日常饮食可遵循“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原则,做到营养均衡又清淡降压。
适度运动不可少
运动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犹如一味“良药”。适度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助力血压稳定。研究表明,坚持规律运动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可降低5-10mmHg,舒张压降低3-5mmHg。
像太极拳、八段锦等动作舒缓,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能调节呼吸、放松身心,使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血管舒张,血压平稳。还有散步,简单易行,每天坚持散步30-60分钟,可增强心肺功能,改善末梢循环,帮助降低血压。
冬季运动要注意时间和强度。早晨气温低,血管收缩明显,易导致血压骤升,最好选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间锻炼,此时气温相对较高,身体适应性好。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运动时能与人正常交谈为宜,避免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每次运动30-45分钟,每周3-5次。
运动前务必做好热身,如活动关节、慢走5-10分钟,让身体适应即将到来的运动强度;运动后进行拉伸放松,减轻肌肉疲劳,防止乳酸堆积。着装要保暖且轻便,穿软底防滑运动鞋,预防跌倒。若运动中出现头晕、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下,原地休息,必要时呼叫急救。
情绪平稳很重要
情绪犹如血压的“晴雨表”,对老年人血压影响显著。当情绪激动、紧张、焦虑或悲伤时,人体会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导致血压骤升。研究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情绪剧烈波动后,血压在短时间内可升高20-30mmHg。长期情绪不佳还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使血压长期处于高位,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老年朋友们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可多听舒缓音乐,如古典钢琴曲、二胡曲、戏曲等,每日午后听上半小时,放松身心。也可与家人、老友聊天交流,分享生活点滴,排解不良情绪。还可以培养书法、园艺等爱好,修身养性,让内心平静。心情好了,血压自然也会更平稳。
规律服药遵医嘱
降压药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的关键“武器”,必须按时、按量服用。不少老人担心药物副作用,自行减量或停药,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研究表明,自行停药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反弹风险高达80%,且易引发心脑血管急性事件。
冬季血压波动大,有些患者觉得血压高了就自行加药,低了就少吃,这种做法不可取。药物剂量调整需在医生指导下,依据血压监测结果进行。
在家中,老人要做好血压监测,建议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记录血压值,复诊时提供给医生,以便精准调整用药方案。每次服药后观察身体反应,若有不适及时反馈。只有遵医嘱规律用药,才能让血压乖乖“听话”,安稳过冬。
(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顾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