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

2025年01月23日

2018年,我从军营退伍,一头扎进了南尖回民村,一身绿装换新装,投身到了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在组织信任和党员群众支持下我成功当选村党总支书记。为了不辜负大家的信任,我把村民当家人,立志要带着我的家人们好好大干一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南尖回民村先后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安徽省生态村”“安徽省电商示范村”“滁州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

对我来说,村民的事就是“家事”

其实刚一回“家”的时候,我就遇到了挫折。2018年7月,我初次当选村支部书记,当时不少老党员还心存疑虑,质疑我能否当好带头人。为了听到最真实的心声,我走进村民家中了解困难诉求,起初没少吃闭门羹。但是我没有放弃,家门跑得勤了,自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我。

2018年底,在何庄队的一次走访中,老队长何孝林向我反映通往队里的道路一遇下雨天便泥泞不堪,希望村里能维修一下。我了解后先后找到相关部门,得到反馈当年没有维修计划了,刚开始有点泄气,但想到村民的期盼,我立马想了法子,说干就干。在及时的对接跟踪下,2019年3月完成硬化,解决了何庄等队50余户300多人的出行困扰。

何庄队的问题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收集。通过走访整理了亟待解决的4大难题,通过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定了卫生厕所、干净水、亮化路、硬化渠四大为民工程。通过跑部门、找企业,争取项目和资金400余万元,先后组织实施了130户家庭旱厕改造,700余户家庭接通自来水,19.8公里村组道路硬化亮化,12.8公里渠道沟硬化。解决了村民居住和生产的后顾之忧。

现在的南尖,泥泞坑洼的小路变成了笔直的水泥路,杂草丛生的水渠变成了农业生产的便利渠,有健康隐患的河井水变成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村里到处洋溢着民族团结、邻里友爱的和睦氛围。2021年党组织换届,在大家的信任之下,我再次当选为党总支书记。2024年,南尖回民村成功入选安徽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我们的家真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我来说,村民的增收就是“家业”

“家底”薄也曾让我很泄气,2020年,仁和集镇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工作总结会结束后,一个“5”字深深刺痛了我。当时的南尖回民村集体经济收入刚迈入20万元大关,全镇排名第5,与排名第1的芦龙社区差了整整50万元。

这个结果让我无比失落,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当晚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第二天一早我就带领村“两委”干部和党员代表到邻近的江苏省高邮市取经,看过他们的产业发展模式后,我意识到单打独斗很难取得突破,合作共赢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回来后我通过分析上级政策和资源优势,组织村民代表开会讨论,初步构思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两联一创”的雏形。起初,大家都没什么信心,我自己心里也没啥底,觉得我们要资金没资金,要资源没资源,拿什么来发展。但是想着与别人的差距,好强的我还是硬着头皮去干了。我们通过深化村企联建,依托民族产业孵化园,与企业联建打造塑胶共富生产线,年产值近1000万元,带动就业50余人,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8万元;通过联合党员养殖户,流转2500亩水面养殖中华绒螯蟹,年产值约2800万元,带动村民增收亩均收益1万多元;探索村党组织领办实体公司,创办天长市南尖回民村经济合作社有限公司,组织实施林场管护服务以及光伏运营等项目,年增收近30万元。除此以外,我们还积极整合闲置资源,通过规范村级合同,盘活唐家闸、正旺水产冷库等资产资源。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65万元,较2018年增长近10倍,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的南尖,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事事有人管。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跃居全镇第1,2025年有望突破200万元。村民的腰包足了,家里的底气就足了。

对我来说,这儿就是我们的“家”

作为村里的“当家人”,我深知“支部强,一强百强;支部硬,一呼百应。”支部是点亮万家灯火的“家”,让党员平时看得出来,让群众关键时候想得起来,就要像一盏明灯,把光照进千家万户。

我通过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六亮”行动和星级党支部创评,规范场所建设,依托日间照料中心,打造红色便民服务大食堂等服务场所,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实施班子素质提升计划,每年带着村“两委”赴沪苏浙考察学习,并组织他们轮流到隔壁高邮市菱塘回族乡跟班锻炼。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推行“先锋积分”,依托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打造南尖回民村“和事佬”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和你同行”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品牌建设,打造仁和集镇在扬流动党员服务站,服务流动党员20余人,带动外出就业50余人,带回项目线索10余个,真正实现了流动党员双向带动。深化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除了开展和美积分兑换和金融服务对接外,还从中挖掘服务之星、诚信典型等,村里讲诚信、学先进、当典型蔚然成风。

现在的南尖,支部班子强、党员队伍优、作用发挥好。“村里干部真心给我们做实事,生活在南尖特别幸福,一点不输给江浙沪,你看我们南尖的路灯晚上亮堂堂的……”现在,诸如此类的评价不绝于耳。

在部队,党就教育我以军营为家,如今到村里,我发现,只有把村民当家人看,村民才能与我们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