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盛世
黄梅戏作为起源于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戏曲艺术,自1926年传入安徽安庆后,因其固定的演出场所、稳定的演出班社、丰富的演出剧目以及音乐、表演技巧,成为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其演出剧目内容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唱腔流畅优美、细腻婉转,表演声情并茂、细致淳朴,因其音乐体系即曲式结构的多元化、板腔体、曲牌体、民间小调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成为安徽省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然而,在当下数字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传统黄梅戏艺术在科技参与艺术传承、传播的进程中,黄梅戏虽然有所进步,但是其主要依赖传统剧场、剧院的线下演出方式依旧显得异常弱势。黄梅戏这一艺术形式在当下泛娱乐化的社会进程中,逐渐被遗忘、忽略,如何让黄梅戏艺术快速融入广大青年观众群体当中,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信息传播领域重要的传播载体,相比于传统的走街串巷、下乡表演、借助电视或者广播传播的形式来说,其借助新的艺术传播形式诸如戏曲类抖音号、播客、戏曲微博以及戏曲类微信公众号、APP等,使得黄梅戏的数字化传播进程日益加快,为人们了解、欣赏和品鉴黄梅戏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与品鉴体验,数字化传播需要舞台呈现的真实感、现场感以及数字传播方式的虚拟化体验更好地融入观众的体验中,为黄梅戏的传播在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上寻找了一个新的支点。
但是,在当下的传播环境下,数字媒体赋能黄梅戏的数字化传播,整体上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传播区域性不够广问题。第二,数字化传播体系和传播效果影响力有限。第三,视觉审美艺术的冲击和观众群体的老龄化。黄梅戏的整体背景音乐旋律比较慢,其节奏感、旋律感相对于流行音乐、神曲来说,影响力有限,加之现在视觉审美艺术的冲击,导致黄梅戏融入年轻观众群体的难度仍然很大。
因此,进一步加大数字媒体技术融入黄梅戏的数字化传播力度和效果,成为黄梅戏戏曲传播的重要问题,主要从以下方面予以努力。
第一,构建黄梅戏数字媒体型的资源共享平台。当前,安徽省在黄梅戏传播和发展的空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然而,当下,广大受众移动端的信息接收方式使得信息接收方式日益碎片化,受众关注的注意力日益转移到手机移动端的抖音、快手以及数字平台上。因此,黄梅戏的传播要构建基于数字平台的移动端制作。首先,加强黄梅戏经典唱段的短视频化宣传,可以把安徽省黄梅戏领域经典的唱段、黄梅戏悠久的历史、代表性人物做成经典的动漫游戏或者短视频,让广大年轻受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同时,加强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上关于黄梅戏艺术内容创作的分享。目前,国内已经有“黄梅戏大剧场”“黄梅戏视频”等公众号与APP等内容宣传,但要进一步根据观众喜好,搭建平台、组织专业人员运行维护,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第二,加大黄梅戏新创剧目适应数字媒体的创作能力和影响力。在如今追求快节奏、流行化的传播话题体系内,黄梅戏创作的题材不仅老旧,编创的内容大多是古代人的生活,很难与现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并且其老旧化和程式化的唱腔表达,使得黄梅戏融入年轻观众变得特别难。通过对黄梅戏的调研可以发现,目前黄梅戏剧目中,观众耳熟能详的,主要是《天仙配》和《女驸马》,其中《天仙配》是黄梅戏剧种中影响力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经典剧目,剧目讲述了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悲剧故事。而这里面董永遇仙的故事主要出现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该书虽已失佚,但是在东晋初年干宝编纂的《搜神记》和宋朝李昉编纂的《太平御览》的两部著作中均有董永卖身葬父、路遇仙女为妻的故事。应该说,黄梅戏《天仙配》是安徽省面向全国的文化名片。对于黄梅戏的创作和发展来说,如今能不能创作出像《天仙配》这样的优秀剧本,破解黄梅戏传播过程中缺乏能够让广大观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优秀剧本,是整个黄梅戏创作的难题。加之,如今黄梅戏线下市场整体萧条,黄梅戏新编剧目必须适应数字媒体传播视阈下具有沉浸式演绎风格、超媒体化、构建新的视听传播体验的黄梅戏作品。如果说2009年的电影《阿凡达》让全世界获得了特效和3D的视觉效果,那么我觉得适应AIGC环境下的影视作品《刺杀小说家》可以为黄梅戏创作提供借鉴。《刺杀小说家》这部作品在当前特效技术呈现井喷之势的环境下,其作品依托团队云渲染和AI技术,依靠动漫制作中的环节高度数字化,使得数字媒体赋能作品提供了充足的创作空间。因此,当下黄梅戏剧作创作也必须能够产生适合数字媒体视听传播体验的作品。
第三,加强虚拟现实技术在黄梅戏艺术传播领域的融入。戏曲表演艺术家往往通过舞台语言来实现传情达意的目标,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是通过“一桌二椅”的经典布置,这种程式化的舞台设计逐渐成为黄梅戏舞台的经典设计。然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舞台设计距离人们的视觉要求越来越远,使得年轻观众,对黄梅戏的了解和关注度越来越低,心理鸿沟越来越远。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构建基于电脑的虚拟世界,通过给使用者提供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官的模拟,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比如,在设计《VR戏曲&采茶歌》时,通过构建一个广阔而和煦的虚拟茶园,观看者可以尽情地探视每一棵茶树,每一片茶叶及飞舞的彩蝶,不远处几个采茶姑娘挎着竹篮,以轻灵和缓的步调随观众的距离远近而变化着。在戏曲《天仙配》中,通过VR技术手段,让观者以多视角观察槐荫树周围的植被顺序,以及以槐荫树为中心所发生的戏曲细节,达到传播戏曲美,让观众通过现代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普及、推广黄梅戏戏曲的目的,实现黄梅戏的数字化传播与转型。
在当前数字媒体传播的环境下,有关黄梅戏的剧本、音乐、唱腔以及数字化生存的研究还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我们期待,在数字技术的助推下,不断探索安徽省黄梅戏艺术数字化传播的未来图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虚拟现实、5G技术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虚实交融中绽放出勃勃生机,实现可持续的传承发展,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力量。
【课题项目】滁州学院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2024年开放基金项目“乡村戏曲的沉浸式演绎与社区传播创新研究”(项目编号:ZSKF2024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