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鸿彬
2021年5月28日上午,《滁州文化丛书》(以下简称《丛书》)首发式在滁州市政务中心东一楼第二会议室隆重举行,《丛书》编写出版推进工作组成员、丛书作者、审稿专家、黄山书社编辑和来自市直部分单位、各县(市、区)文联的负责人欢聚一堂,见证了滁州文化史上的这一重要时刻。作为推进工作组成员,丛书作者之一,我经历了成书的全过程。深感这是多方给力、同心协作,终于阶段性告竣的一项文化工程,值得庆贺,也是应该总结经验的文化实践。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核心要素。滁州雄峙皖东,襟江带淮,春秋时期即为吴头楚尾之地。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设州至今已1400多年,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形兼吴楚、气越淮扬”之称誉。千百年来,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在这里交融传承,构成了开创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兼备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特征,孕育了滁州丰富多元而又有自身独特魅力的文化森林。
这里人文荟萃,底蕴深厚。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由此东渡,建立东晋;五代后周,赵匡胤在此击败南唐主力,奠定北宋帝业根基;元朝末年,朱元璋在凤阳揭竿而起,开创大明王朝。鲁肃、徐达、戚继光、憨山、吴敬梓、吴棠、章益等诸多名人光耀故里。韦应物、王禹偁、欧阳修、辛弃疾等文学家、政治家先后治滁,留下德政乐民遗风。明朝中期,一代儒学宗师王阳明任太仆寺少卿,讲学滁州,“儒风之盛、夙贯淮东”。《滁州西涧》绝唱千古,《醉翁亭记》流光溢彩,《儒林外史》开讽刺小说先河,共同铸就了辉映华夏的文化高地。滁州敢为人先,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滁州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刘少奇、罗炳辉、方毅、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留下光辉战斗足迹。1978年,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首创农业“大包干”,揭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历经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滁州积极融入长三角,已经由传统的农业地区转变为新兴的工贸旅游中心城市,崛起在合(肥)宁(南京)之间,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省前列。
为进一步保护开发历史文化遗产,掌握借鉴先哲遗留的丰硕成果,弘扬和传承地域文化,2018年2月,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的许继伟同志提出编写出版《丛书》的设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金力同志要求我拿出初步方案,呈报许继伟同志阅批后,她即召集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财政局、地方志办等相关单位会议,成立了《丛书》编写出版推进工作组,由市委宣传部于晓波副部长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创作出版工作。工作组初步策划了20多部书目,拟分批撰写出版。
选题确定后,我结合内容要求,在全市范围内摸排最适合的作者,初步拟定《丛书》第一辑10部书10位作者,后因有的作者事务繁多,无法创作,最终确定《王阳明在滁州》《醉翁亭畔话醉翁》《封疆大吏吴棠》《故事里的琅琊山》《国立复旦校长章益》《滁州民俗面面观》《滁州古建筑的前世今生》《朱元璋与淮西集团》等8部,由张祥林、裘新江、徐茵、张国富、郑远新、王道琼、黄玉才和我等8位作者分别负责创作。作者拿到选题后,积极搜集资料,广泛开展田野调查,在全面了解选题内容的基础上,拟就内容提要、作品目录,并撰写出样章,经过我一一审读后,分别就每一部作品的主题意旨、框架结构、文字描述等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力求《丛书》总体风格一致,同时又能以最切合的形式,将所描述的选题文化内涵表达完整,故事讲述生动活泼,既做到地方文化普及,又提炼传统文化精神。书稿完成后,我专门向《丛书》推进工作组汇报;并经工作组同意,先后聘请了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人物研究所原副所长、副研究员刘思祥,滁州学院原党委副书记、市地情人文研究会会长倪阳,滁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许恒贵,原滁州市政协调研员、章益生平研究专家卜平,滁州市委党校总务处处长、市地情人文研究会副秘书长骆跃泉,安徽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明光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吴棠研究专家贡发芹,滁州学院文学院原副院长、教授裘新江等人对8部作品分别进行审读,提出修改意见。修改意见综合后分别反馈给每一位作者,作者根据审读意见,再对作品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后的作品,交给黄山书社进行编辑出版。整个创作过程中,参与的作者、审读专家,以及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都是对滁州地域历史文化有深入研究的资深人士,大家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敢肩繁鉅,焚膏继晷,不辱使命,誓出精品,终于使《丛书》高质量完成并出版,值得点赞!
整套《丛书》逾150万字,多角度讲述滁州文化故事,展现了滁州文化的不朽魅力。《醉翁亭畔话醉翁》以通俗活泼的文字勾勒了欧阳修在滁州为官两年多时间里的鲜活事迹,深入挖掘了醉翁文化的当代价值。《朱元璋与淮西集团》重点描绘朱元璋与跟随他起兵的淮西籍(主要为现滁州市地域)将臣的卓著功勋,恩怨情仇,突出了“滁阳一旅”在朱元璋军事生涯中的独特作用,是朱元璋与凤阳、滁州故土关系的全新视角,考据清晰,逻辑严密。《王阳明在滁州》笔力雄健,生动地勾勒出王阳明在滁州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期间,广纳弟子,传授其“心学”的清晰脉络。晚清名臣四川总督吴棠,是滁州走出的“天下知名淮海吏”,《封疆大吏吴棠》一书,依据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吴氏宗亲的口述,对吴棠一生的功绩及吴棠故居做了详细介绍,很多资料、图片为业内首次披露。章益与其父章心培,均为滁州文化名人。他于1943年至1949年出任国立复旦大学校长,将复旦大学完整地交给了新中国。《国立复旦校长章益》叙写了章益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大爱精神。《故事里的琅琊山》蓄积了琅琊山说不完的故事,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一木二瓦,片石半碣,都会向你传达这座滁州名山的文化情愫。滁州古建筑是滁州文明史的实物见证,是和古人对话的通道,《滁州古建筑的前世今生》一书,介绍了滁州市代表性古建筑,能让读者追书而行。《滁州民俗面面观》一书则介绍了滁州文化中积淀的岁时习俗、信仰习俗、生活生产经营习俗、婚育寿庆习俗、丧葬与禁忌习俗等,对了解江淮地区民风民俗及其流变具有重要意义。
《丛书》涉及了滁州文化的多个方面,填补了滁州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诸多空白,第一次对滁州籍贯历史人物群体进行系统阐述、研究,如《朱元璋与淮西集团》;第一次对历史文化名人在滁州人生轨迹、人文精神进行系统发掘,如《王阳明在滁州》;第一次对滁州籍贯杰出人物进行立传,如《封疆大吏吴棠》《国立复旦校长章益》等。《丛书》出版彰显了滁州作为长江文化、淮河文化重要融合区的历史地位,有益于增强滁州文化记忆,绵延滁州文脉,繁荣滁州文化建设,促进滁州社会文明进步。对于滁州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推助滁州文化旅游,促进滁州文化开发,提升滁州文化品位和美誉度,都有着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丛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视角新颖,文字活泼,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滁州文化故事,是了解滁州人文历史、研究滁州地方文化的宝鉴。这也是《丛书》编写出版工作推进小组一开始就提出的努力目标,完成得很好。当然,本丛书的缺点、不足肯定是难免的。在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下,相信会在日后的再版中不断加以修改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给我们指明了对待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正确方向。“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在历史进程中凝聚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决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成落后的东西。”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大力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时期文化就能不断创新和发展,人的素质也就相应提高,经济社会就会繁荣昌盛。《丛书》的创作出版,正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为文化文艺队伍中的一员,我也衷心希望这套《丛书》能够继续延展开去,在发掘滁州优秀历史文化的同时,发掘滁州的红色文化、改革文化,通过文学艺术工作者的辛勤浇灌,把滁州的文化森林培育得更加茁壮!
《滁州文化丛书》首发式现场
西涧周刊微信公众号
欢迎扫码关注
黄玉才《滁州古建筑的前世今生》
郑远新《国立复旦校长章益》
张国富《故事里的琅琊山》
徐茵《封疆大吏吴棠》
张祥林《王阳明在滁州》
贾鸿彬《朱元璋与淮西集团》
裘新江《醉翁亭畔话醉翁》
王道琼《滁州民俗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