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宝 史悦
连日来,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又到了一年中水稻育秧的关键时期。日前,笔者来到明光市桥头镇井王村陈南组田间地头,在希望机插秧合作社育秧大棚里,一片绿意盎然,秧盘整齐摆放,翠绿的秧苗破土而出,长势喜人。
农技人员王泽报正蹲在稻田间为农户提供专业的水稻育秧技术指导,确保农户育出优质壮秧。王泽报一边查看秧苗生长情况,一边向育秧中心负责人梅献敏讲解技术要点:“一定要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比如在播种时,要注意控制好播种量,保证种子分布均匀;摆盘时,要确保秧盘摆放平整,与土壤紧密接触,这样有利于秧苗扎根。”
“以前育秧总有担心,现在有了农技人员的指导,我们心里踏实多了。按照农技员教的方法做,育秧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了。”梅献敏对笔者说。
目前,桥头镇农技人员纷纷到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育秧服务。全镇到4月底已完成水稻集中机插秧育秧5000多亩,手插秧育秧1.2万多亩。
随后,笔者来到明光市管店镇小魏村甜叶菊育苗基地,村民徐孝芳正在自家大棚里忙着起苗分拣。这段时间正是甜叶菊种苗移栽的时节,村里每天都会把各家的种苗进行归拢,统一发往甘肃、新疆等地移栽。徐孝芳对笔者说:“一亩地能育50万株,每株的价格大约在五六分钱,每亩的利润在6000块钱以上,我们感到很知足。”刨去成本,徐孝芳家的60亩种苗能带来30多万元的纯收入。
而就在10年前,因分散经营盲目扩张,小魏村的甜叶菊种苗产业曾陷入产量越高利润越薄的发展困境。“当时大家看到能赚钱,一家一户都去干,抗风险能力非常弱。价格低了,挣不了钱,大家又不想干了。”徐孝芳回忆道。
面对市场波动,镇村两级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聚拢散户,建立价格协商机制,搭建种苗基因库,提升产品竞争力。“我们还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推进甜叶菊种苗培育、茶用甜叶菊试种,提升产业附加值。”管店镇副镇长庄刚告诉笔者。如今,明光市甜叶菊年育苗规模保持在24亿株以上,居全国首位。
近年来,明光市依托安徽农业大学皖东综合试验站建立乡村振兴产业创新研究平台,组建了食用菌、水产、艾草等6个产业联盟,推广新技术20余项,小麦、水稻优质品种覆盖率分别达89.8%、87.5%。同时,打造了“明光艾草”“女山湖大闸蟹”“明光绿豆”“明光梅鱼”等一批“地标品牌”,并建成21个“共富工坊”,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就业、村集体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图为明光市桥头镇农技人员王泽报指导农户育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