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第A03版:视觉·书画

张英梽: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刘一霖/文

张英梽,凤阳人,号栖木。年少时受家中外祖父的影响,对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无奈生活环境闭塞,受困于物资的局限,他的绘画梦只能暂时搁浅。

成年后,怀揣着对书画的热情,他选择孤身北漂。在北京,他接触到了更为规范的绘画方式。可那时,他自身的绘画风格定位尚未成型,于是又选择南下,寻求突破。张英梽虽出生于北方的古老城镇,骨子里却偏爱杏花烟雨的江南水乡。他爱江南风景的灵秀缥缈,爱江南之朦胧秀水,陶醉其远山如淡墨,薄雾似轻纱。

于是,张英梽大胆综合了北方和南方的绘画理念,糅合了两种貌似相反的绘画风格。在他看似大刀阔斧的笔触里,总是藏着细腻生动的细节。像是宋徽宗的画,第一眼看上去不闪耀惊艳,却沉稳典雅,非常耐看。宋徽宗的画是含蓄的,字却银钩铁画、锋芒毕露,这种反差感在张英梽的画上也时有出现。南北交融孕育出了他剑走偏锋的独特绘画风格。

比如他画“水仙”,花朵花瓣的部分细细勾勒,花蕊的部分则能省就省,绝不多点一笔。常言道,画的像是技术,画的像,并且有意境的延伸感才叫艺术。“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张英梽的水仙画,善于用精炼的笔墨摹绘水仙花临水照影的淡然风姿、凌波缥缈的清雅品格,寥寥数笔,意境全生。

英梽喜欢临摹古画。在西方,保护油画的时候会在画作表面刷一层胶,随着时间渐渐褪去,几十年后画作上的胶就会变色——由棕黄至深棕,然后再清洗掉那层胶,再刷一层。而很多人特别迷恋那层胶变色后的画,近似于痴迷的迷恋那棕黄色的滤镜,并认为那才是最有味道的作品。

在国外,大家所崇敬的光影大师是伦勃朗或者莫奈,这两位的名言也经常被用在装饰美学中。而在有着巅峰审美的中国古代,烘染做光影干透闷色的技术完全可以让“新画变旧”,颇有超前审美的意味。光影变幻在国画里不过是干透了再闷两层色,但是国画的每个小技法都需要单练很多年才能运用自如,更别说能精进到被大范围看见了。更有甚者想走捷径,用老抽白酒加墨做旧山水画,虽然当下效果立竿见影,但日后会不可控制地快速发霉。所以,长期磨炼技艺和想要“另辟蹊径”,在当代,就变成了“画旧如旧”和“画旧如新”的两个派别。

对此,张英梽的观点是,一个人能够做到专业的仅仅是技法而已,每个画作者都心知肚明,想要画的风格不一样,其实很简单,难的是画家的画面表现张力永远不可能超越他自己审美水平的高度。真正的难度、真正的突破,不是第一眼的视觉冲击,而是经历了时光岁月的沉淀淘洗,依旧越看越耐看——这也是中式美学的内核。

这就是青年画家张英梽所追寻的绘画理念。在此,我愿向大家介绍他的艺术实践和精进精神。英梽笔法藏巧于拙,用晦而明。作品洋洋洒洒大开大合不难,但把大开大合隐藏得巧妙自然,此乃积千万幅认真摹写、老实作画之结果!我期望张英梽不断突破自我,推陈出新,多出佳作,更上层楼。

2025-05-09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30619.html 1 3 张英梽: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