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朱湾镇依托有机废弃物利用、农旅融合、核桃种植等绿色产业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显著提升。通过生态资源向经济资本的高效转化,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走出一条“绿中掘金”的乡村振兴路。
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农业资源禀赋,聚焦优势农作物种植,推动规模化、优质化生产,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格局。通过“定有良材”区域公用品牌赋能,延伸鸡产业链条,推广绿壳乌鸡蛋特色产品,依托永喜禽业有限公司,构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模式,带动养殖户年均增收超10万元。同时,引入惠冉环保科技等企业,发展生物质燃料加工,秸秆、禽畜粪便综合利用等绿色产业,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强化政策服务,激活市场主体活力。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机制,精准推送惠企政策,2025年累计开展助企走访12次,解决问题10个,构建了“主要领导抓总、部门协同推进”的营商服务体系。招引德创塑胶、琦鸿微蜡粉等亿元级工业项目落地,推动滁州热能等签约项目加速建设,形成“农产品加工+新材料制造”多元产业矩阵。
生态赋能农旅,绘就融合发展新图景。以沛河生态治理为核心,实施清淤工程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四净两规范”示范庭院,通过“最美庭院”评比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整合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线路,培育清澜湾等农旅融合项目,带动餐饮、民宿等配套产业升级。
科技人才双驱,夯实乡村振兴根基。组建农业技术工作站,深入田间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治、机械化收割等技术指导,2025年累计服务农户30余人次。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培育致富带头人。持续开展“四个万家”走访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走村入户,收集问题180余件,解决群众难题150余个,以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
从沃野田畴的稻田到产业园区的机械轰鸣,从沛河碧水的生态画卷到农旅融合的欢声笑语,朱湾镇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发展底色,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振兴之路。
(王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