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6日
第A02版:综合新闻

合肥持续擦亮科技创新金字招牌,塑造发展核心动能——

“科创之都”的跃升路径

安徽日报记者许蓓蓓 刘静文

春日的合肥,处处热潮涌动。科学岛实验室里,科研人员瞄准目标攻坚克难;骆岗公园上空,无人驾驶飞行器振翅高飞;中安创谷楼宇里,众多科创企业正蓬勃发展……

创新,是合肥向上生长的核心力量。2024年,合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2.7件,分别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第5位。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十强,跃居全球“科技集群”第36位。

合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科学技术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努力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担纲承梁。

双轮驱动,打造“创新链”

春光融融,位于董铺湖畔的科学岛绿荫环抱。这座神秘浪漫的小岛,是合肥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的集中孕育地、产出地,一次次吸引着全球目光。

今年1月20日,岛上有着“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成功实现上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3月27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十项重大科技成果公布,“EAST首次实现千秒量级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成功入选。

“人造太阳”的冉冉升起,是合肥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又一瞩目成果。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合肥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勇攀科技高峰,一大批“从0到1”的原创成果纷纷涌现。

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50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刷新纪录、“天都”双星成功实现绕月编队飞行……去年以来,一系列极具前瞻性、引领性的“合肥造”重大成果相继问世,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澎湃的科创活力,还需与产业紧密对接,方可塑造现实生产力,不断放大从“1”到“N”的乘数效应。

“我们利用细胞级荧光导引成像技术研制的术中手持显微镜EndoSCell(安刀),能帮助医生在手术中直接观察实时、动态、高清的细胞图像,精准区分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并从细胞层面辨别肿瘤残留。”安徽树突光学科技有限公司CEO沈来全表示,这也是目前全球唯一能实现术中在体细胞级别显影的仪器。

近年来,合肥加快推进以大院大所、领军企业、高层次人才团队等为代表的高能级创新主体建设,持续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通“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链条,实现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在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双轮驱动下,2024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6%,5年提升10个百分点,国家高企首次突破1万户。带动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3507.7亿元,同比增长6.1%。

磁吸人才,构筑“智引擎”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人才引领、人才支撑。“养人之城”合肥正打出一套政策、产业、服务协同发力的“组合拳”,构筑人才集聚“强磁场”。

科技成果在“科大硅谷”转化,给予科研人员或合资公司最高100万元奖励;出台“科大硅谷”人才专项政策,创新人才认定方式;打造“科漂驿站”,为创业人员提供场所支持……前不久,《支持“科大硅谷”建设若干政策(修订)》出台,一揽子真心爱才、诚心引才的举措,大大提升高端人才来肥发展的信心。

“筑巢引凤”,政策先行。近年来,合肥迭代升级人才政策,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覆盖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各个环节,打造近悦远来的“养人”生态。

产业是人才竞技的舞台。今年初,围绕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合肥组建13个工作专班,奔赴北京、上海等14座城市的36所重点高校,招揽相关领域优秀人才。

当前,合肥聚力打造“6+5+X”产业体系,以集群式发展释放人才需求“强信号”。以新型显示产业为例,全市已构建涵盖上游装备、材料、器件,中游面板、模组以及下游智能终端的完整产业链,聚集企业190家,从业人员近4万人。

“引”是基础,“留”是关键。合肥积极织就留才“暖心网”:打造“广玉兰人才安居工程”,计划到2027年为人才提供不少于3万套优质公寓;推出“合肥人才码”,提供近50项人才服务;开设“青年夜校”,为人才成长“充电赋能”……一系列创新举措,不断增强人才在肥的幸福感、归属感。

当政策的“力度”、产业的“厚度”与服务的“温度”形成合力,合肥人才“磁吸”效应持续显现:2024年,合肥常住人口突破1000.2万人,跻身全国第18座千万人口城市。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5万人、高技能人才16.1万人,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滋养生态,培厚“新热土”

科创奔涌、产业蓬勃、人才汇聚,都源于热土的滋养。合肥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打造一流市场环境,加速构建“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系统。

“‘巢湖明月’新一代算力集群积极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民生政务等领域,累计服务700多家机构,保障计算任务超1000万次。”合肥市大数据资产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走国产化路线,构建自主生态,为合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算力后盾。”

以强大算力构筑发展支撑力,“巢湖明月”是合肥夯实创新基底的生动缩影。当前,合肥正全力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科大硅谷”为主体的“两心一谷”城市创新战略格局,系统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从更大能级、更高层次推进高质量发展。

“维信诺各项目从签约到投产整个过程中,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保障,让我们十分感动,也增强了发展的信心决心。”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高远峰表示。

培厚创新热土,离不开要素保障。合肥组建市委科创委,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围绕孵化、转化、应用等关键环节构建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支持,去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246.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5.5%。升级优化营商环境7.0版,高标准建设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

培厚创新热土,还需协同发力。当前,合肥深入打造“全域场景应用创新之城”,推动一批科技成果与实际应用需求高效对接。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量子科技和产业大会等,推动更多创新资源汇聚合肥。打通科创科普链条,聚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普之城”……

勇立潮头敢为先,奋楫扬帆向未来。该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合肥将坚持干字当头、创先争优,不断擦亮科技创新金字招牌,更大力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2025-05-06 合肥持续擦亮科技创新金字招牌,塑造发展核心动能——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30461.html 1 3 “科创之都”的跃升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