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第A05版:定远新闻

绘就“三农”和美新画卷

——严桥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蝶变之路

苏怀宁 杨 琴

近年来,严桥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部署,立足本地实际,以产业发展为引擎,以生态宜居为底色,以民生改善为目标,探索出一条具有严桥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党建引领筑牢脱贫攻坚稳固基础,产业兴旺赋能乡村振兴。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的战役中,该乡以党建为引领,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培育返乡创业青年、致富带头人等新业态“新农人”队伍,筑牢乡村组织振兴根基。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以政策、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精准施策”为抓手,依托紧邻县城区位优势,“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让人才和产业在乡村扎根,激活和开拓农村闲置资源,突出特色农业产业化,打造“一村一品”新格局,重点发展生态黑猪养殖、稻虾种养、碧根果种植等特色农业。红岗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生态黑猪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带动100多户年均增收超2万元。建立就业扶贫车间7个,实现村村有产业扶贫就业车间,帮助600多名留守妇女、脱贫户就近就业。以党建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脱贫户”网格化联户机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20余件,改善乡村邻里关系、凝聚乡村发展力量,党群关系更加紧密,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近年来,全乡累计开发公益岗位300多个,培训农业专业化技能人才1500余人次,实现“就业一人、致富一户”,成功实现全乡1万多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达到“强支部、兴产业、富百姓”的共赢目标。

融合发展再谱脱贫攻坚亮丽新篇,激活动能助力乡村振兴。该乡聚焦“五大振兴”,保证脱贫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系统性,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衔接。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小农户参与和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依托兴隆村小潘农业产业园,推动菌菇、南瓜籽深加工,打造“严桥菌菇、香瓜籽”绿色区域品牌,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文化铸魂,传承乡土根脉,农文旅融合赋能。深入挖掘官桥烟柳、红岗记忆等历史文化资源,强化文化赋能效应。大力培养乡土文化能人和文艺活动骨干,组建村级文艺队,定期举办“乡村大舞台”文化娱乐活动,开辟农文旅融合新航道,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乡内首家红岗农文旅田园综合体项目落地,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因地制宜,推动农家庭院改造,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2个。同时,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建成功能完善乡村文明实践站所8个,提振农民精气神,孕育社会好风尚,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完成全乡7个村(居)村庄绿化、道路硬化、环境美化升级改造,推进“美丽乡村”工程,新增造林面积700多亩,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5%,实现“绿色颜值”带动“金色产值”,该乡获评安徽省“生态宜居示范乡镇”。

民生为本绘就脱贫攻坚幸福底色,共享共建打赢乡村振兴战。该乡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民生改善作为有效衔接的“防护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水平,持续推进辖区民政事业和惠民工程顺利扎实发展。新建中心学校教学楼1栋、配套完善敬老院1座、规范建设标准化村级卫生室7个,落实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养老“三保障”。加快农村基本农田改造、农用水利设施和各类惠民工程项目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促进土地高效有序流转,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自然村庄道路硬化率、人饮自来水入户率、5G网络通信覆盖率达到三个100%,让农业的生产条件一天比一天好,让农村的生活环境一天比一天美,让农民的钱包一天比一天鼓。建立“线上+线下”监测平台,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实施精准帮扶,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织密民生兜底“保障网”,撑起群众“幸福伞”,百姓的幸福指数直线性地提升。

站在发展新起点,绘就严桥新画卷。这里的故事,不仅是脱贫攻坚的胜利篇章,更是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该乡主要负责人表示:将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持续做强特色产业、做优生态环境、做精乡村治理,让乡村振兴的“严桥实践”惠及更多百姓。

2025-04-29 ——严桥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蝶变之路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30334.html 1 3 绘就“三农”和美新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