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来安县舜山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纽带,将思政教育融入乡土文化、基层治理和产业发展,创新打造“非遗+思政”“实践+育人”“人才+振兴”等特色模式,走出了一条“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的基层思政教育新路径。
非遗课堂解码思政教育的乡土基因。该镇深挖本土非遗资源,将洪山戏、石磨豆腐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转化为思政教育的“活教材”。同时,依托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戏曲进校园”“非遗技艺传习”等活动,用传统艺术形式讲述党的政策、红色故事和乡村振兴实践。此外,该镇还将思政教育与非遗传承相结合,在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学习写春联、剪窗花等非遗技艺,开展“送福进社区”活动,在实践中传承传统习俗,实现“乡土人地关系”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积分管理构建思政实践的文明标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思政教育的鲜活载体,通过推行积分管理制,将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矛盾调解等行为量化为积分,让群众在参与文明实践中感知理论温度、践行核心价值。2024年以来,该镇10个行政村全面推广积分制,解决基层治理问题86个,点亮“微心愿”23个,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文明新风。针对红白喜事铺张浪费问题,该镇建成邻里中心,提供简办场地支持,并通过积分奖励引导村民践行新风尚。
人才反哺筑牢思政引领的振兴基石。创建“人才引领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人才、产业和教育互促共进。“苗木达人”杨成林返乡创业后,不仅带动30余户村民从事精品盆景生产,还免费开设技艺课堂,将技术培训与“勤劳致富”“工匠精神”等思政主题结合,培育20余名技术骨干。该镇还通过乡贤座谈会、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平台,吸引返乡人才参与基层治理,将“致富经验”“创业故事”转化为鲜活思政案例,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思政“软实力”铸就振兴“硬支撑”。以非遗传承、文明实践、人才引育为支点,将思政教育从“课堂说教”转向“生活浸润”,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激活了乡村活力。2024年,该镇苗木交易额破亿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获评市级五星站点,生动诠释了“思政育人”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未来,舜山镇将继续深化“乡土思政”品牌,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树立创新典范。
(程芷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