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初憬 瑚艳青
近年来,明光市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土特产”文章为主线,通过强主体、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四轮驱动”,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走出了一条具有明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2024年,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983元,同比增长6.4%,增速居滁州市第1位,入选全国第二批县域商业“领跑县”、全省县域商业建设行动试点县。
聚焦“强主体”,夯实“四梁八柱”
强招引,构建全产业链招商新格局。坚持“突出二产、倒逼一产、推动三产”的总体发展思路,突出田头加工、冷链物流等项目招引,2024年共完成农业产业化“三新”项目24个,总投资25.48亿元。政策扶,打造产业振兴政策高地。设立每年30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农副产品加工、农业第三产业等领域。2024年,新培育企业升规4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25家,实现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6.1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居滁州市第二。平台聚,搭建要素集聚发展平台。通过“园区承载+龙头带动+集群发展”模式,构建多层次产业平台。累计创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个。目前,该市已建成“共富工坊”21个,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累计带动农民就业1450余人、村集体增收422万余元。常态帮,构建企业服务生态体系。深入开展“为企服务”工作,常态化走访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新招引项目50余家次,上年度共化解企业困难问题70余个。
突出“补链条”,激活“动力引擎”
构筑“人才链”发展矩阵。实施“嘉山英才”“嘉人回家”计划,建立“引育留用”全链条机制。与安农大、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组建乡村振兴产业创新研究院,推广新技术20余项。开展“农创客”培育行动,2024年新培育(训)“三农”人才8000余人,引进博士、高工等农业农村高层次人才11名。创新“资金链”保障机制。成立“农发集团”,整合涉农资金25.1亿元,重点推进食用菌产业集群、智慧渔业、冷链物流等方面的建设,发展食用菌、智慧渔业等乡村产业项目18个,数字化水产养殖装备与平台入选全国优秀项目。推动“科技链”赋能增效。依托皖东试验站建立乡村振兴产业创新研究平台,组建食用菌、水产、艾草等6个产业联盟,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强化“兴业态”,打造“明光样板”
“农业+电商”,激活“云端经济”新动能。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构建“市有中心、镇有站、村有点”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开展“村村播、家家富”直播带货活动。2024年上行农村产品15.26亿元,同比增长4.8%。“农业+文旅”,绘就“田园牧歌”新画卷。深挖农耕文化资源,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建成陆郢“共享农庄”、抹山寨农耕园等休闲农业园区121个,推出“游购乡村”精品线路5条。梅郢村入选省乡村旅游“精品主题村”,静港营地、嘉山雅谷、八岭人家等分别被评为省级皖美金牌和银牌民宿。“农业+会展”,搭建产销对接新平台。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主动对接上海、南京市场消费需求。接续办好“农货节”“冬捕节”、长三角预制食材购销大会、“剋BA”等系列节会,配套开展农产品展销,带动泊岗雪里蕻、隆聚源“瘦身鱼”等“土特产”走俏长三角私域团购市场。
坚持“树品牌”,擦亮“金字招牌”
打造区域特色“地标品牌”。创成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6个,数量位居滁州市第一。“女山湖大闸蟹”入选全国“十大名蟹”并入选首批《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明光绿豆”获评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土特产”称号并被纳入首批《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明光梅鱼”产品获得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2024·上海)参展产品金奖。擦亮质量安全“绿色品牌”。严守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全域推进绿色食品认证。全市获批中国绿色食品12个、有机农产品13个,获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构建矩阵效应“公用品牌”。培育运营“明礼嘉品”区域公用品牌和“跃龙顷澄”企业品牌,通过央视广告、高铁冠名等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大力推广旗下农产品300余种;获评“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企业品牌1个、产品品牌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