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张开兴 通讯员董 超
好山好水出好茶。
地处江淮分水岭丘陵地带的南谯区施集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素有“皖东茶乡”之称。春风至,茶山醒。清明前后,走进施集镇的万亩茶园,采茶工人们穿梭于青翠的茶垄间,忙碌的身影与连绵的茶山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从“一片小绿叶”出发,如何让茶山变“金山”,兴起乡村一方产业,富裕一方乡亲。近年来,南谯区立足资源禀赋、生态优势,将茶产业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金钥匙”,因地制宜推进实施科技赋能、品牌塑造、三产融合等举措,推动“小茶叶”向“大产业”跨越,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发展之路。
科技赋能,绿叶生“金”
眼下正值春茶采摘的黄金时节,施集镇普贤庵茶园,一片片翠绿茶园宛如绿色绸带,蜿蜒缠绕着黛色山峦,镶嵌在山水间。
“我在施集镇种茶叶20多年了,今年茶叶虽受前期干旱和低温影响,但是有区镇两级农业部门技术指导和帮扶,产量和品质还比较稳定,今年收入应该能增加不少。”周颜红家庭农场负责人周颜红笑着说道,“想要茶叶好,科学少不了!镇里不仅请专家教我们有机施肥,还教我们用生物防治对付蚜虫和绿盲蝽。”
茶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让传统茶产业与现代技术紧密接轨,赋能茶产业提质又增效,带来的是看得见的效益。
近年来,南谯区始终坚持“茶文化为魂、茶产业为基、茶科技为翼”的发展理念,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深度合作,共建“西涧春雪”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和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引育栗峰、春雨1号等29个高产优质新品种,推动茶园亩均效益从5000元跃升至8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该区还积极打造集绿色防控、绿色施肥、清洁栽培“三位一体”生态种植体系,通过举办生产技术培训、科技下乡、田间指导和现场会等形式,提高绿色生产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提升茶叶整体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
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该区累计开展茶叶技术培训班5次、现场会2次,培训茶农460余人(次),全区茶叶优质面积比例提高到88%以上,有机茶园面积扩大到700亩,绿色茶园达到1.7万亩,有效促进了南谯茶产业绿色高效发展。
擦亮品牌,向“新”而行
历史底蕴是南谯区擦亮茶品牌的深厚根基。
“我们现在有6家规模以上茶企,以前大家都是各做各的,‘大鳖盖’‘愣头青’等品牌、产品还有包装多种多样,只有本地人买我们的茶叶,外地人根本不知道我们这有茶叶,更没听过我们的品牌。”滁州市茶叶行业协会会长许开宇说,“现在我们合力打造本地核心品牌——‘西涧春雪’,开展‘西涧春雪’公共品牌标准化管理,实行统一商标标识、统一包装元素、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质量检测、统一对外宣传的‘五统一’管理模式,不断塑造茶叶品牌核心竞争力,这几年茶叶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
在雪峰茶场,茶香弥漫车间,自动化制茶机械发出响亮的轰鸣声,从杀青到揉捻,茶叶优品率从83%跃升至96%。茶场负责人杨雪峰介绍,南谯“西涧春雪”历史悠久,宋时,皇甫山弥陀寺住持悟真大师云游南方,从川贵带回茶种,种在南北将军山山坞中,良好的自然环境培育出上好佳茗。
怎样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多管齐下提升“南谯茶”品牌价值,让茶香飘得更远。
南谯区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观念,打破以往“重量不重质”的旧思路,制定茶叶品牌建设战略规划,实施“品牌培育工程”,以“西涧春雪”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通过采茶节、制茶大赛、全国推介会等活动提升知名度。“西涧春雪”先后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中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已成为南谯茶产业的“金字招牌”。
三产融合,“链”上聚能
“以茶为媒”,如何打好“生态牌”、做活“茶文章”、开发“茶旅游”。
南谯区围绕“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发展思路,创新引入国有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拓展和延伸茶产业发展链条,不断提升茶产业的附加值,涉茶的农商旅公司、文创公司、茶叶庄园、茶旅民宿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经营业态呈多元发展,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推动实现了从“茶山”到“金山”的转变。
“游客们不仅能采茶、制茶,还能住茶宿、品茶宴,茶产业链的延伸让大家收入都翻了一番。”井楠村茶农王大姐笑着说。“第一次来井楠,漫山遍野的茶树绿油油的,看着让人心旷神怡,还能采摘新茶,感觉十分有趣,体验感满满。”来自南京的游客宋宇兴致颇高。
依托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打造茶香大食堂、茶文化馆、井楠茗宿等特色景点,推出“茶文化研学游”,配套茶博物馆、万亩茶海、茶园采摘区、手工体验区、茶艺冲泡区、茶书院等园区项目,南谯区坚持在“一壶好茶”中烹出三产融合好光景,不仅促进乡村旅游,提升茶叶销量,还带动周边1200余名村民就业增收。2024年,全区茶旅收入突破3700万元,同比增长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