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三和集镇聚焦强村富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通过加强党建引领、资源整合,采取组织共建、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等方式,成功建设了“奋豆者”共富工坊等乡村振兴新引擎。这些措施有效破解了乡村资源分散、发展动力不足、村民增收渠道狭窄等问题。
党建领航、组织共建,筑牢发展基石。三和集镇党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通过链接政府、企业、村组、农户等多方资源,全力推进组织体系与共富发展深度融合。一方面健全组织“联盟”架构。整合镇村两级党组织力量,成立工坊联建党建指导组,建立了“共富工坊”党支部,构建起镇党委统一领导,村党总支具体指导,工坊党支部直接负责的工作架构,推动生产联动、活动联办、工作联商,形成本地资源、供给需求、政策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四张清单”。另一方面办好企业“急难”实事。立足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劳动力等实际情况,精准定位辖区工坊类型,同时建立党政班子成员联系制度,坚持每月召开1次发展交流研判会,自去年以来共计协调解决融资、用能、审批等30余件事项。
人才聚力、思维创新,激活发展动能。三和集镇党委将招才引智作为推动“共富工坊”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鼓励引导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一是“广开门路”挖掘人才。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就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改进和产品销售等方面内容,充分发挥人才的牵引作用,在党员中挖掘金融、农技等领域专业人才,组建“帮帮”团队,为工坊发展提供种植、生产、销售等链条式完整服务。二是“创造机遇”交流人才。建立高层次人才指导工作机制,与滁州城市职业学院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借力科技特派员和高校专家,打好产学研用组合拳,定期指导企业生产,帮助企业改善生产工艺35项。三是“多元创新”培育人才。邀请电商领域专家开展电子商务培训,组织100余名农户围绕产品销售参训,推动拓展直播带货业务。
非遗传承、品牌传播,千张技艺焕新彩。三和集镇坚持将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千张制作技艺为核心,通过产品加工与品牌延伸,推动“共富工坊”产业发展。一方面注重技艺传承与创新。组织非遗传承人与年轻手艺人结对,开展传统技艺培训,确保千张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同时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对千张的包装、造型等进行创新,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拓展品牌传播渠道。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让消费者直观看到千张制作的精细流程,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非遗传承的故事与文化内涵,引发情感共鸣,提升品牌知名度,让古老的千张制作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效益互联、双向赋能,共谋发展蓝图。三和集镇党委坚持因地制宜打造农村就业致富场景,完善村企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创新合作模式。结合工坊豆类原料需求这一特点,鼓励采用“工坊+农户+合作社”形式运作,依靠订单农业,工坊与200多家种粮大户签订大豆“种植+销售”协议,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吸纳周边4家合作社参与运作,并流转周边2000余亩土地打造豆类种植基地,村集体通过厂房出租,以租金抵股金的形式参与合作,享受保底分红,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80万元以上。另一方面解决就业难题。围绕工坊建设需求,镇党委指导各村成立劳务公司,结合企业实际,依据就业者年龄、时间、素质等差异,推出“灵活就业+固定用工”两种方式,机动安排调配工作人员岗位,最大限度保障群众就业和企业生产。2024年以来,共吸纳工坊周边劳动力300余名,人均年增收1.5万余元。
三和集镇通过党建引领、资源整合、人才支撑和创新合作模式等多方面的努力,成功打造了“奋豆者”共富工坊这一乡村振兴新引擎。这些措施不仅有效破解了乡村资源分散、发展动力不足、村民增收渠道狭窄等问题,还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吕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