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意浓,农忙正当时。4月16日,在小岗村电气化智慧育秧中心内,记者见到61岁的种粮大户程夕兵时,他正通过手机调节育秧棚的温度和湿度。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与棚内绿油油的秧苗相映成趣,这位自称“海陆空农民司令”的种粮“老把式”笑道:“现在种地,插上了科技翅膀!”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小岗村考察。村里,430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点放眼望去,生机盎然。总书记沿着田埂下了麦田。麦苗抽穗灌浆,长势喜人。程夕兵是种粮大户,站在总书记身边,感到格外自豪。转眼间,9年过去了,“今年的白馍能吃到嘴里了”,总书记在小岗村高标准农田示范点说起的这句话,程夕兵言犹在耳。
9年来,程夕兵流转的土地从280亩扩大到700亩,再到如今的1500亩,目前实现全程机械化种植,育秧、打药、烘干还实现了智慧化。“过去育秧最怕倒春寒,现在有了智慧育秧中心,再不怕寒流了!”他指着立体式滚动的育秧架介绍,占地面积仅0.8亩的智慧大棚一次可培育500亩田所需的秧苗,土地利用率成倍提升,育秧周期从35天缩短至25天,人工成本更是从十余人缩减至3人。
田间地头,科技的身影无处不在:插秧机取代弯腰劳作,无人机一夜能为上千亩耕地喷洒农药,智能烘干设备日处理粮食750吨,成本直降50%。“以前扛锄头、光脚下田,现在‘海陆空’齐上阵!”程夕兵掰着手指算账,机械化让每亩种植成本下降近30%,一年省下十几万元。
2024年,程夕兵家庭年收入突破50万元,但他并不止步于此。“好粮食要卖出好价钱!”他正注册“小岗村程夕兵大米”商标,计划进军商超和电商平台。儿子程欲望退伍后主动接手电商业务,“父亲把关品质,我负责推广,要让全国餐桌飘起小岗米香!”
产业链的延伸离不开政策支持。小岗村1.4万亩耕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旱能灌、涝能排;土地确权颁证让流转无后顾之忧,农业保险更让农民吃下“定心丸”。
从9年前承包280亩地的小农机用户,到如今流转1500亩地的智能农业“示范户”,程夕兵的蜕变是小岗村农业升级的缩影。村内盼盼食品、蒸谷米等企业带动订单农业,合作社提供全流程社会化服务。“总书记说要让白馍吃到嘴里,我们做到了!”看着长势喜人的秧苗,程夕兵无比自信。
更令人期待的是,新农人正为传统农业注入活力。程欲望的电商平台已进入起步阶段,他计划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让优质农产品直达消费者。“手机成了新农具,流量就是新农资!”这位“90后”新农人信心满满。
记者手记:在小岗村,程夕兵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农民的奋斗史,更是一部反映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微电影。从“大包干”到“大智慧”,从“人力耕耘”到“数字赋能”,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弯腰与仰望,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增收便有了更坚实的保障。正如程夕兵所言:“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但种地的‘活法’早已翻天覆地!”